收藏本站 | 学工在线

 
深耕科技创新沃土——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侧记
发布时间: 2019-06-10 浏览次数: 249

日前,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山东邹城圆满结束,竞赛项目分“快马加鞭”项目和“创意展示”项目两类进行,共吸引45所省内高校,122支队伍,800余人参赛,参赛人数、比赛规模、竞技水平再创新高。经过预报名、正式报名、资料审核等环节,我校有3件作品进入“创意展示”项目决赛,展区演示、现场答辩,最终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智能分拣机器人》和《花生破膜装置》获得省级二等奖,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蜘蛛机器人》获得三等奖。

近几年,我校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佳绩频传,深究其因,与从学生到老师、学院到学校的努力一脉相连。

攻坚要克难师生齐心搞科创

科创之花植根于生活之土,他们所设计出的机器人可不是一堆冷冰冰的“钢铁”,都有实用的“生活小帮手”。

现代物流业盛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快递需要进行分拣,刘晟玮是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7级的学生,他的团队设计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应运而生。如何才能做到对快递上面的图标实现准确无误的采集是他们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我们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去对每一个物品依次进行试验,这才有了比赛现场的成功展示。”“纸上谈兵”不如“沙场练兵”,话未说完,队长刘晟玮便盛情邀请记者前去参观这个颇具实用性的机器人,并现场“秀”了一把技术,三下五除二,极其熟练地完成了再编程,利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向大家巧妙重现了机器人进行图像识别时所运用的原理。

对已有过6次参赛经历的刘晟玮而言,他其实并不满意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不同的比赛,赛事规则、评价标准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做好自己的项目,同时也要研究赛制,这是参加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

该院大二李冬辉团队的《花生破膜装置》,在比赛前一直在实验室调试,可到比赛现场后,光度、瓷砖的反光度都与实验室的不同,需要重新调试。“当天11点报到后,我们就一直在调试,在评委第一轮巡视时,还没有完全调整到最佳状态。晚上回宾馆后,又接着调,一直调到晚上十二点半,才有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心里还是担心,明天在答辩教室的效果会不好,也许正是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答辩演示时,每个环节才能顺利展示。”

同样的,信息与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燕源坤团队的《蜘蛛机器人》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作为大一学生,没有参赛经历。比赛前两周,团队成员出现了想放弃的念头,这对项目的继续是很大的打击。欲求其中,必求其上。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学长们的帮助下,他们心底那颗坚持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实验室、教室、食堂、宿舍四点一线,泡实验室、废寝忘食,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视频需要PR、展板需要PS,都需要去自学;从3D建模、外观设计到数据统计再到一毫秒一毫秒的反复调试……一遍又一遍,精益求精,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这次比赛对我来说,就像‘历劫’,意志得到淬炼,精神得到升华,大学四年,我们目标更加明确,科技创新,我们已经爱上了它。”燕源坤说。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的不便而进行改进式创意,这些都是参赛项目的最初来源。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主发挥空间的同时,老师们也进行了积极引导。

在设计之初智能分拣机器人机身并非十分合理,指导老师机电学院的宋健及时指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弥补了因重心不足所导致的机体侧倾问题。《花生破膜装置》指导老师该院王伟章也欣慰地说:“我们的学生都很努力,遇到细小的问题时都会自己查资料去解决。遇到实在攻克不了的难题才会来请教老师。有时候很晚过来,都还能看到他们在实验室忙活。”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电子设计创新教研室,专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有工科企业从业背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学校引进的高水平博士,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参赛进行指导。

资源要整合传承协作要做活

一件作品的获奖仅仅是一个人、一支团队的功劳吗?当然不是,而是作品背后几届学生、多个部门整合各项资源、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的每一件作品都镌刻了‘传承’的烙印。”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尚志杰说。在本次参赛作品中的《花生破膜装置》、《智能分拣机器人》等都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经过了两三届学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长春特别强调:“作品有传承,指导老师更要有传承,我们要做好对中青年教师梯队式培养,很多中青年教师在外出访学、学位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投入精力较多,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上的精力就非常有限,希望各学院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能重视这个问题,能真正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我校更多中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在第十五届“临工杯”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瑞康奖学金资助的“花生地膜打孔机器人”是本次机器人大赛中“花生破膜装置”的前身,作品负责人机电学院的大二学生李冬辉说:“有了学长之前作品的基础,学长和我们G211团队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在双向链传动机构、灰度识别模块、打孔结构等部分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据悉,作为第一代产品的“花生地膜打孔机器人”只是半自动化,用来辅助人工进行作业,改进后,作为第二代产品的“花生破膜装置”终于实现了花生地膜打孔的全自动化。参加完比赛回来后,他们又对机器人换了新的配置,又更新了一代,希望能以更高的性能与水平去角逐接下来的“挑战杯”。“从学长手中接过的不止是作品,更是一种传承的责任,学长们做得很好,我们也要做好,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做得更好。”

同样的,刘晟玮负责的《智能分拣机器人》也是在大三学长作品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说:“学长在之前参加比赛时因为机械臂没能将兵乓球吸起导致未得分,因为学长要考研所以就把作品交到了我们手上。”刘晟玮带领G110团队,从3D建模,借用原来的底盘设计进行重新搭建,整个机器的电路设计、程序的设计到作品外观的设计、PPT制作等都做了详细的分工。“虽然学长在准备考研,学习任务很重,但是只要想到好点子就会立即给我们打电话,拧成了一股绳去全力完成一件事,这种感觉真好。”与此同时,他们正在攻克完善机器人识别二维码的功能,以更加优良的性能去参加即将到来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

团队的协作、作品的传承样样重要,而各学院之间的合作、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大学生科创中心等学生组织的协调,更是不容小觑。

作为《蜘蛛机器人》作品负责人的燕源坤是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2018级新生,在前期准备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离比赛倒计时只有十天时,我们一边要修改程序,一边还要提交材料,真的感到很吃力。”李冬辉等人在了解了情况后,隔三差五跑到五楼实验室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要多看到自己作品的闪光点,“我们机器人的外观最后也是在机电学院的二楼实验室进行改进的。”燕源坤说。刘晟玮他们遇到复杂的编程时,也会跑到五楼找燕源坤取经。从小到零件的换取,大到编程的学习,互帮互助,把二楼和五楼两个学院的实验室紧紧联系在一起。

选拔优秀作品,把关参赛材料,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做足了各项准备工作,不合格、不完善的材料,一遍遍审核,和项目负责人一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修改,科创中心的指导老师李静说:“从标点符号到字符间距,从内容逻辑到展板设计,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看,始终坚信着,我们任何的一点努力,都会为取得更好成绩增加砝码。”

未雨要绸缪做好科技创新抓手

科技创新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马爱群认为:“从现实人才培养效果来看,参加科创比赛的同学,专业认识更深刻,专业能力比一般同学要高出很多,将来走向社会后,在专业方面的发展空间更大,所以我们要从大一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按照学校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把“从大一开始参加学科竞赛”纳入了教学环节,现已初有成效。李健院长两次到北京邮电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他认为,要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受益无穷,为培养出“工程师”式应用型人才做足准备。以赛代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相长,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潍坊学院农业工程学位点的建设及教学依托潍坊学院机械专业群,该专业群申报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组成。其中,专业群先后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试点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等。对此,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尚志杰说:“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鼓励学生们的创新偏向农业机械化方面,我们要去努力做出一些成绩。”同时,学校为上述各类特色专业建设,为农业工程学科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另外,学校投资建设的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实验室、农业工程实验室等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努力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对接,积极寻找企业的赞助,也是确保资金到位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学校持续实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质量工程项目,联合企事业单位大力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实践基地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提供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的场地和设施,能够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全面保障。

第十六届“挑战杯”·鲁南制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5月30日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落下帷幕,我校推荐了8个项目参加省赛,经过网络评审,有3个进入终极决赛,现场质询后,1个项目进入个别问辩环节。目前已公布了部分获奖名单,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药材去芯装置》、《花生破膜作业机》获得省赛一等奖,其他项目等待最后的获奖通知。据悉,我校在参赛数量和获奖层次上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再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作为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级别赛事,“挑战杯”受到社会各界和在校大学生广泛关注,我校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历经两个月的项目甄选及培训,在院级初赛后,共有175件作品进入学校复赛,经过评委老师书面评审,评选出60件作品进入校级决赛。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上,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包括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设立SRTP基金、出台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竞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也从学科竞赛、创新学分、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绩日益显著。

(编辑:周佳逸)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http://xsc.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