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暗黑到吞没所有希望,才能找到血液里的光。那么孤单,又那么不息而倔强。”——题记
流年奔涌,日新月异。凡世间物想要经久不衰,所需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有超越。夜尽,天将明,民俗文化何以为继?电影《百鸟朝凤》只留给我们无尽的哀与殇。
当镜头聚焦西北山坡的那一刻起,喟叹的基调便从未更换。我们跟随主人公游天鸣,见证了一代唢呐匠的成长,也目睹了唢呐从余音绕梁到浅斟低唱。
天鸣的父亲,年轻时为唢呐而着迷,却因错过了学艺的最佳年纪,心有不甘。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父亲带着儿子天鸣来到唢呐匠焦三爷家里,希望焦三爷能收下天鸣做徒弟,有朝一日吹出“百鸟朝凤”。焦三爷出了几个题目来测试天鸣吹唢呐的天赋,结果不甚理想。可是天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父亲的孝心却打动了焦三爷,最终同意了天鸣留下学艺。
切身的体验让我了解到,想要学好一件乐器,绝非一朝一夕的坚持,少一刻都有可能生疏技艺。天鸣如九十九曲水不歇,将一支唢呐握紧比生命殷切,在河边用长长的芦苇吸水,增加肺活量;于竹林深处模仿鸟的叫声,为演奏增色。年复一年,天鸣终于学得了《百鸟朝凤》,并继承了焦家班。
可是世易时移,非人力可维系。时代的更迭,西洋乐器的普及,使唢呐这一民俗文化逐渐没落。
当曾坐在太师椅上十足气派的焦三爷终究吞下那一口鲜血敲起锣鼓;当曾将唢呐引以为生命之傲的蓝玉戏谑着摇头;当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打起行李被迫走向陌生的城市维持生计;当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怅然长叹。所有的坚守在刹那间决堤崩溃,来势汹汹,猝不及防。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表演,只有陈述;没有剧情,只有生活。一幕幕都是自然而然的交替,让我们深刻地体味到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易与凝重。
后来,我曾问过父亲是否听过《百鸟朝凤》?他回答我,各家各户办喜事时整夜播放的曲子不就是吗。原来,热情生动的唢呐声已被冷冰冰地录制成音频流传。每当联想起焦三爷酒醉吹响唢呐的那一幕,我就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曾经舞台歌榭,恍若一梦幻灭。夜尽天将明,指尖渐冷的誓约,是谁不放开到星火熄灭?
(编辑:李耐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