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看了蒋勋先生的《梦红楼》,对这句话形象最深刻。
年少时读《红楼梦》,看到的可能是大观园的繁华,贾府的奢侈;青年时读《红楼梦》,我们可能会感叹宝玉与黛玉之间的遗憾;年过半百时读《红楼梦》,看到的可能是繁华过后的荒凉,“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每个阶段读,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大概就是文学巨著的魅力所在。
蒋勋先生的《梦红楼》,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红楼梦》。在他看来,红楼梦是青春的国度,书里写的少男少女,大都处于豆蔻年华,即便是已经嫁人的王熙凤,其实也才20开头。加上这年龄的色彩,宝钗的圆滑世故,探春的正直聪明,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凤对世俗权力的迷恋,似乎都有了不一样的韵味。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完美的,都具有性格的缺陷,但作者曹雪芹却从没有冷嘲热讽过,他对每一个不完美的人,都怀着悲悯与宽容。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怀着这份悲悯,看着这世俗的人们经历爱恨纠缠、嗔傻贪怨,看着欠命的把命还完、欠泪的把泪流干。他经历过繁华,他明白眼前的繁华终究是红楼一梦。
宝玉追求一切美的东西,他喜欢宝钗世俗的美,喜欢黛玉脱俗的美,珍惜落花的美,眷恋众姊妹各不相同的美好,甚至是同性的秦钟的美。在宝玉的眼中,美即是正义,他才不在乎什么男女有别,什么同性。他厌恶自己身边极力追求权力功名的男人们,他觉得他们是泥做的身体,他的身上包含着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批判,在书中宝玉是超凡的通灵宝玉的化身,在书外,他是作者的思想载体。在当时三纲五常的封建统治下,敢于说出这样的话,需要怎样的勇气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很美,不仅美在它的文字、写作手法,书中贾府的衣食住行,也是研究清朝中后期建筑,美食,丝织品的重要史料。另外,曹公未完成的后四十回,是《红楼梦》最大的遗憾,也是《红楼梦》最浓烈的悲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