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她”时代:除了文科院校中已经普遍存在的阴盛阳衰局面,甚至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理工科、农林院校,女生人数也呈大幅上升趋势,虽然还没超过男生,但也大有平分秋色的态势。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据今年9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显示,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也增至36.9%。
究其原因,这与目前的教育制度息息相关。应试教育制度更偏重于知识性的内容考察,因此刻苦、勤奋的学生更容易获取高分,所以女生成绩往往更优秀。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阶段女生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中,女生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成为当之无愧的“赢家”。但有些事实却证明,这些赢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从近十年来的情况看,女生读大学的比例一直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在大学本专科阶段,2014年女生所占的比例相对于10年前增长了7个百分点,研究生也增长了8个百分点。
以理工科为例,社会上的定式思维是“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女生选择理工科本身已经表明她们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但是真正进入大学中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篇名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及分析》的调查显示:报考大学时,怀揣专业兴趣进入大学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比例高于男生。但进入大学后,专业兴趣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当问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时,女生选择偏理工专业的比例仅有14.1%,而男生的比例达到30.8%。
仅如此,理工科女大学生成绩虽然优于男生,但她们自己对此的解读是女生对成绩更为看重,并且女生在学习上花的精力大于男生。女生的成绩优势一定程度上也未能转化为自信。女生成绩好,反而让女生意识到男性在是否在意成绩上比自己有更大的选择弹性。因此,好成绩给理工科女生带来的反而是不够积极的暗示。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造成女生学习困境和就业困境的根源还在于科技领域的性别排斥。科技探索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似乎更适合男性。虽然从高考状元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女性比例居高不下。但与此相异的是科技高端人才的阳盛阴衰,如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中,没有女性成员,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不到5%。这种相互矛盾的现实无疑说明了性别障碍依旧在无形中影响着女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追求。
而在一些不存在岗位限制的文科类专业,即便女生的专业成绩、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优于男生,女生在求职时遭遇的困难也是明显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男生。而且,用人单位的理由很充分、可以理解。比如,中小学校会说,学校里不能全是女老师;新闻媒体说,一些有危险的采访任务,还是派男记者去更放心。
在此困境下,很多人选择走上考研之路,以期用高学历战胜就业歧视,但这条路却不一定行得通,这种选择更多的不过是带来繁重的学业。
也许高等教育里的许多领域和专业并不适合女生;也许性别是很多专业就业无法跨越的鸿沟;也许即使再优秀,女生的优势都是微弱的。
(编辑:刘楠 林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