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无能即为力

发布时间:2017-11-06

柴静的《看见》中,采访过一位有名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他批评标准化教育,永远不回答记者预设的功利性的问题。他说城市人思考的速度太快,他跟不上,所以来到农村。

卢安克拿着每月一百块的费用生活,因为比起物质,他更爱自由。他不穿袜子,因为怕学生体会到不平等。他能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且自然。他从不讲大道理,觉得“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不会拿孩子们比较,也不急于让学生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告诉孩子们“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那么卢安克在中国乡村到底教出了什么?一位从来没有取得过正式的教师资格证的外国人,其教育方式也无法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从世俗的意义上说,他无能,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失败者。他做的事多数悄没声息地被吞没在现实中,或许不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显著的变化。

可卢安克的存在本身,却恰恰有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他更像是孩子们生活中的陪伴者,无意中的教育者和摆渡者。他虽然没有办法告诉学生怎样正确的生活,可他从不阻止人性的可能性,他让学生从社会经验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像是接受了自己的弱点和无能,却无意间窥探到了无能的乐趣,以一种更高的人生姿态活着。

其实教育如此,为人也是如此。无意识的浸透,才能在别人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这个社会有太多抱着目的和期望去生活的人了,他们肩上扛着莫名的责任和压力,还急于改变,总是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总是有意的去做某些事,一旦别人意识到这种刻意,结果反而不能被接受。

偶尔有脱离常态的人与我们相遇,他们的人生与众不同,或许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和勇气去经历,因为那些选择在我们看来有些无能,没有功利性的意义。

但是他们却令人触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会让你呆坐在夜里,静下来思考“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

就像卢安克,一旦了解他,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人们不由自主地对很多固若金汤的价值观产生疑问。他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他会在不经意间点醒你:哦,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选择。选择抛开物质,追求自由,做“无能”之事。

我在他们身上恰恰看到了自己最想活成的模样,当感觉和理解到了他们的“无能”,当我被自身弱点挟持的时候,多多少少,至少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会汲取到这“无能”的精神力量,把自我交付出去。他们会告诉我“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从他们的经历中我得到的是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纵使“无能”,可他们永远在传递和唤醒自己范围内的一小群人。

无能为力,就是功利意义上的无能,反而成为一种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