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
他的散文别具一种诗的特质、诗的情趣;情韵美、诗境美、蕴藉美、精炼美、文采美。许多散文精品如《炉火》、《镜泊湖》、《书的故事》等等,更是至情至性,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让人悄焉动容。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农民诗人”。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志同道合,友谊醇厚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臧克家曾赋诗一首送给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
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在眼,
遍寻黑发一根无。
20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
臧克家的一生不懈的追求光明,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史上失去了一位巨匠,也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他的诗集将被我们世代传诵,让这颗明珠世代不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