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2016年底就在Instagram上看到过范·迪塞尔与李安的视频互动,然而一年后在演员名单中看到范老大和暮光女也为实惊讶了一下,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不是一部反战片,更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怎么阵容挺强大。它讲的,不过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终于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向自己的宿命之路。
伊拉克战争时期,一名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因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出名。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B班班长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而林恩为救班长Shroom不惜铤而走险。殊死搏斗后,他杀死了对手。班长英勇牺牲,然而这段视频使林恩被塑造成战斗英雄,B班也得到了短暂休假,被召唤回国接受嘉奖,并受邀参加橄榄球中场秀。
这场中场秀的呈现运用了闪回技术。两条线,两种不同的场景,一边是和平场景与碧昂丝的真命天女同台,烟花绚烂,人声鼎沸。一边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林恩回忆起战友蘑菇在身边死亡,与敌人搏斗的杀戮,枪林弹雨。因为在战争中目睹过杀人与死亡,士兵们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喧闹的表演现场,士兵们分不清烟花和炮火,总是想起伊战的画面,场面几乎失控,也受到了旁人的嘲笑和讥讽。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黑色幽默和讽刺感十足。
我认为林恩在中场秀期间的短暂休息,包含了很多层意思。第一,李安将他的中场时刻寓意化,这实际上意味着他军人生涯和人生中的一次中场休息,像他生命里的一处驿站。这次的短暂脱身,更像是一场意外和插曲,将他从战火纷飞的残酷战场,丧失战友的悲痛与绝望和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敌人和死亡的迷茫和恍惚中剥离出来,让他几近崩溃的神经得到暂时缓解。然而这一切发生的过于唐突,他甚至没法看清内心和理清思绪,便被数不清的恶意包围和裹挟,某种程度上说,比起战争本身的血腥和残酷,人们对士兵的种种误解和伤害,使他在心理和精神上也得不到片刻缓和。第二,正如同一年中最盛大的中场秀一样,这也象征着林恩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这段日子里,他是人们口中的“英雄”,是美国的骄傲,是士兵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他获得了爱情与荣耀,看似风光无限。然而盛极必衰,人们忘性大,他的英雄事迹也会被渐渐遗忘,表演之后,他又将被送回伊拉克,继续去作战和送死,回到士兵们冥冥之中的宿命和归宿,充满讽刺。第三,中场秀时期也暗示着林恩人生十字路口的关键转折点,潜藏着一次煎熬而漫长的抉择。姐姐凯瑟琳想帮助弟弟退伍,实现自我救赎。国内还有一见钟情的恋人菲森,他也渴望安定的生活。然而经历了战友Shroom的死,与敌人的殊死搏斗和不良商人的冷眼算计后,在战友的需要下,内心多次挣扎之后,面临抉择,林恩毅然选择返回伊拉克。少年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还有一幕的比利林恩,他含着混杂的泪水,面对国旗听着国歌,纠结着家庭情人,国家责任两种感情。其实大国小家,这是同自古忠孝难两全相似的情感,刻画了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曾同样做过两难的选择。
其实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英雄到底是什么?于他姐姐而言,她因为失去了弟弟因此厌恶战争,她代表少部分清醒民众发出了心中的疑问:我们在一开始就不应该介入这种非法的战争,还说要给那个国家带来民主,成功了吗?对于政客来说,战争只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抱负和野心;商人只是为了发战争财,获取石油资源;制片商声称崇拜B班士兵,利用人们对英雄和战争的关注度投资拍电影,却只愿为他们的剧本付极少的钱;媒体追逐曝光价值,好莱坞经纪人利用他们故事,拉电影投资;抑或是搬运工人对士兵们的蔑视,对他们拳脚相向。他们对于英雄,其实并没有多么尊重。对于士兵来说,他们自己也不明白,在战场上奋力厮杀,想获得荣誉,想受人尊敬,却不知战争为谁而打,在风光无限的背后,鲜有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伊拉克战争与越南战争一样,都将美国拉入泥沼当中。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开始一场错误的战争。对于战争,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这场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在此敬佩李安导演,他到了影片结尾也没有解释清楚战争的意义,而是抛砖引玉,让观影者自己反思。
当然李安同时也传达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美国征兵制度的缺陷。他们的士兵是雇佣兵,通常缺乏精神力量,不清楚为谁而战,民众对士兵也没有给予充足的信任,所以在中国的士兵,必须要有仁义和荣誉感。
在片尾中,他的姐姐颇为讽刺和无奈地表示道:你宁愿选择践踏别的国家,也不愿损害形象,这才是真英雄。林恩无奈道:“我不是英雄,凯特,我就是个军人。这是蘑菇教给我的,我属于那里。我没法评价这样是对的还是错的,我真希望有个什么方法,能让你为我感到骄傲。”是啊,姐弟俩都知道,他不过是个犯了错的混小子,当兵并不是自愿,但他的肩上却背负了英雄的头衔,因为国家需要。
告别时,林恩说道,任何牺牲在所不惜,职责第一。他的爱人说,你们还要重返战场,你是受勋的英雄。其实蘑菇也曾用印度哲学引导他成长,他是林恩精神上的开导者:做事不一定要为了上帝,为了国家,要找到一个超越自身的浩大信仰。而我也不知林恩最后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或许他仍旧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或许他仍不清楚打这场战争的意义,或许他觉得自己最终的归宿仍是战场,也许战死才是归宿。这是比上帝更广阔的,冥冥之中的宿命吗?他若是留下来,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别人拍桌子的声音都能瞬间惊动他紧绷的神经,烟花的爆炸声都能让他想到阵阵炮火,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和尊敬,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倒是更令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