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退票风波”发生后,奶茶的处女作电影《后来的我们》大火,票房直逼当年的《致青春》。文艺电影引人争议之处无非两极∶一是消费情怀,一是细腻动人。奶茶无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她的故事确实抓住了很多北漂青年的痛点。
异乡人的漂泊感和爱情里的遗憾,是一个人年少时期最大的两个痛点。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偏向于此,但是我们却不乏味甚至津津乐道十分热衷。因为这就是社会的现状,因为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电影和人生,都以余味定输赢。”不负梦想很难,不负爱情也很难。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苏见清回家打肿脸充胖子,却被所有人看穿了。在回北京的路上,面对方小晓的好言安慰,苏见清却极度敏感脆弱,觉得方小晓口中对于房子车子的无所谓,是对于自己能力的质疑,因此大发雷霆。
方小晓也进行了回击,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她歇斯底里地喊:“我哪里知道你要什么,你要的不应该是我要的”。这就是属于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无理由的自尊,很傻,但也很珍贵。青春可以说是人生的探索期,我们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在这广袤的天地间寻找自己的位置,前途渺渺,路不知在何方。
拮据的经济让我们没有安全感,同龄人的优秀让我们怀疑自己,当生活如此不堪,爱情不再是饭后甜点,而是菜里没能融掉的盐,总是时不时让人龇牙咧嘴。
原来很多爱情不是败给了第三者,而是败给了现实,败给了对方。两个人的缘分只要生活稍稍给点压力,就能击得粉碎,而这份感情可能也只能变成多年后泪流满面唱的《后来》。
很多人看电影时会忍不住流泪,然而真正让你流泪的却不是电影本身吧。我们总是将自己情景带入化,在电影的故事里寻找着蛛丝马迹与自己联系在一起,然后为了自己感慨自己。真正把在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无处宣泄的泪水借着荧幕的演绎喷涌而出。
我们仅仅在为了那个屈服现实的自己悲哀、哭泣。
其实,后来的我们不过是借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不过是占着别人的影子,回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