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连载◎
韩秀岐却迟迟不至。东关圩与陈家只有一河之隔,却如同天涯。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啊,陈介祺心知肚明。几番周折,他找到了昌乐县一位叫阎雨帆的人从中托求,韩秀岐才出现在陈家的门上。陈家如迎上宾。韩秀岐直奔近前,力透铜背,刻罢大汗淋漓,不踏进客厅半步,扬长而去。陈家人备以重礼,送到了韩秀岐的“蜗居”里,甚至答应请其再到陈宅,赠送田亩周济他一贫如洗的家境。
韩秀岐一揖长谢,无语送客。
哀伤中的陈介祺大为感慨。夫人的丧仪结束,他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相赠韩生:
踽凉齐饿者;俎豆古遗民。
对于韩秀岐,这也许是他唯一一次踏进陈家的高门槛,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机会里,他认识了郭麐,并一见如故,。郭麐是谁?时至今天,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有一首明白如话的《竹枝词》在白浪河两岸传唱:“一百五日小寒食,游冶齐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就是郭麐写下的。
郭麐是诗人。
郭麐的家并不难找。无论在什么境地里,诗人都不会忘记“歌以咏志”,用诗歌发泄着自己胸中的块垒。他用给富贵人家作塾师积攒的脯金,建起了自己的“杨峡别墅”。
岁次丁未居杨峡,招提西北路双岔。
客来但看后街树,一片松杉是郭家。
杨峡在哪里?潍县城的西面。出城西行,跨过一条古时叫“溉水”的小河流,走过那座没有僧人的野庙,便会有一片松杉林迎接你,循着松杉林走向西北,便是郭麐的家了。如果有朋友远道而来,也有诗句相赠,这是诸城诗友王石巢送给主人的:
流饭桥接杨峡村,寒鸦古木日将昏。
不识阿甥在家未,雪夜骑驴客到门。”
走过大于河上的流饭桥,小径崎岖东行一箭之遥,便是杨峡村了,于茫茫雪夜里你也会找到灯光荧荧的“杨家别墅”。
郭麐同韩秀岐一样,异乡归来,埋首乡间,城中缙绅之门从未踏入过一步。可是,他要去见陈介祺,还带来了一张“蝉翼拓”的古石碑拓片:《映房造象碑》拓片。古碑竖立在他的“杨家别墅”北面一个叫洪福寺的小村里,为椭圆形上尖下方的一块怪石。据后来的文字记载,碑是这样的:
上首阳刻执仙乐者七象,中刻一佛,左右二菩萨,三象莲座。
碑连座高公尺一尺七寸六分,中广一尺二分,左右侧各广一寸一分七厘。前后面计刻佛、菩萨、执仙乐者二十一象,左右侧及后面刻侍佛者男女僧尼九十五象,侍佛从者二十四象。北魏题刻76行523字,宋绍圣题刻15行155字,73字不可辨识。
一通奇妙的石碑!
对于这件奇碑,陈介祺早有耳闻,惜世事忙碌,未曾亲眼见到。见风尘老农模样的郭麐把拓片送来,他大喜过望。凭着他的目光,陈介祺很快断定:此北魏间物也。绍圣一百余字,“乃土人羼刻”。金石挚友,一言定交。其实,郭麐之所以造访另有目的,埋首乡间几年,他编出了一部记载乡邦金石的大书,慕“簠斋”之名,特来请教陈介祺。此金石大书就是后来的《潍县金石志》。煌煌巨著,传流乡邦,后来,郭麐在他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十数年来仅积有九十余种,稍加编次。己巳就正于陈斋太史。既为订其疏略,复欣然以所藏邑中金石属海丰张君子达尽拓相付。并嘱同里王西泉、魏新斋、陈孟益共事采访,又续得若干种。与斋次子九兰及小儿参释其文郭麐是幸运的。陈介祺辗转托求朝中尚书潘祖荫为《潍县金石志》写下了序言。
真是机缘相投,郭麐同样作过幕客,不过命运给他安排了另一番的人生周折。同族郭熊飞飞黄腾达,官拜多处地方官吏,可怜郭麐书生穷老,被聘为其家中小儿女的塾师。寄人篱下,山高水长,转徙流离千里。岂料幕主突然死于任所,风流云散,他只好孑然一身回到了潍县。
到了,夕阳压山,韩秀岐沿着那条招提西北有松杉的路走来。数座茅屋,矮树短篱,满头银发的老人剜菜种树维持着暮年的生计。这就是杨峡别墅!惊讶中,韩秀岐不由得佩服起主人说文解字的功夫来———“墅”的古意本就是乡间小屋。
“子嘉!”韩秀岐大声喊着郭麐的表字。 (连载十三)
(编辑: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