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盲童“看见”外面的世界,近日,潍坊盲童学校、潍坊电视台以及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在致远楼和盲童孩子们一起录制完成了歌曲MV《天使的眼睛》。
心愿气球 放飞盲童多彩梦
“假如我能看得见,整片蔚蓝色的天,白云捏的软绵绵,像孩子的笑脸……”午间放学时,一阵悠扬的歌声飘扬在致远楼的上空,在致远楼的中央,有一男一女两名舞者用丝带蒙住双眼,分别由场地两侧向中央用舞蹈去演绎眼前一片黑暗的状况。舞蹈结束后,歌曲《天使的眼睛》应声而起,来自潍坊盲童学校的孩子们在歌曲制作人张赢心老师、潍坊盲童学校宋阳老师、社会志愿者以及“小橘灯”志愿者们的引导下,一起手拉手共同录制歌曲MV,孩子们的歌声吸引了不少师生们驻足观望。
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和这群孩子们并不陌生,记者了解到,潍坊盲童学校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直有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小橘灯”志愿服务基地在潍坊盲童学校挂牌的近一年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坚持每周六周日去往学校为他们讲授传统诗词和国学经典,每次他们都会提前花费三天到五天的时间来精心备课。“小橘灯”志愿服务队成员应聪聪说:“在我们给他们讲完《论语》后,星祁同学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不停地追问我们《论语》中每一句蕴含的道理。”鉴于此,“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专门为盲校学生编印了《论语》教案等,这些都充分让盲校学生们了解到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
“他们对潍坊学院的环境不熟悉,那就让我们来做他们的眼睛,带他们领略潍院多彩的世界。”“小橘灯”志愿服务队队长于豪说到。回想起上午满载盲校学生的客车驶入潍坊学院后,“小橘灯”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拉紧孩子们的手带领他们下车,细心地给他们讲述潍院里的风貌物志、趣味故事等,宋阳老师说:“在‘小橘灯’的贴心引导和介绍下孩子们都玩得非常开心。”活动最后,伴随着孩子们动人的歌声,心愿气球带着盲校儿童对多彩世界的向往,从指尖飞向了蔚蓝色的天空。
助力助盲日 让世界“看见”盲童
“往年一到10月15日助盲日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些爱心企业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所以我想今年能不能换个方式让孩子们过一个难忘的节日。”宋阳老师在谈及此次快闪活动时这样说到。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于校外的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与新鲜,为了满足孩子们这个小小的心愿,宋阳老师准备在国际助盲日来临之际带学生们走出校门,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宋阳老师的想法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一拍即合。自从收到与潍坊盲童学校共同录制《天使的眼睛》邀请之后,“小橘灯”志愿者们便每天反复地练习这首歌,他们都已将歌词了熟于心,只为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文学院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也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场地保障。在盲童来到致远楼之后,“小橘灯”志愿者们帮助盲童换好衣服,并带他们到一楼指定场地排练,由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孩子们都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感,看到他们脸上怯生生的表情,志愿者们主动去跟孩子们聊天谈心,给他们描述身边的同学的模样,为他们讲述生活里发生的趣事,在孩子们的心中画下了一幅灿烂的图画。
此活动也得到了歌曲创作人张赢心老师的大力支持,她还专程从北京赶回来参加此次活动,在歌曲中张赢心老师不仅写出了孩子们渴望认知世界,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心声,她还说:“我的脑海里总是有孩子们互相携扶,在校园盲道上行走、嬉戏的身影。”歌曲MV的录制活动也由潍坊电视台全程跟与拍摄,他们也将孩子们开心快乐的模样记录了下来。大家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我们希望能让世界看见我们的孩子们,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孩子“看见”世界。
志愿服务 我们一直在路上
大巴车装载着盲校学生和动听的歌声成功返程,宋阳老师说:“这次活动超乎意料的成功,我们的潍坊学院之行也非常的开心,学生们的状态都非常棒!”“小橘灯”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也纷纷为孩子们精彩的表现点赞,同时也被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志愿服务队成员蓝淑君说:“之前孩子们每次听到我们要来时,他们都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我们在一起聊天、做游戏。”与此同时,“小橘灯”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也接到了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任务”。他们针对盲校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了“文化+创新”的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开展“飞花令”和“孔子学堂”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为了不让盲童们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拓宽盲童们的知识领域,志愿者们还为他们讲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知识,比如:在谷雨的时候,志愿者们不仅会为他们讲述谷雨播种移苗,还会带桃花、杏花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顺敏书记谈到:“志愿服务活动要真正地做到‘走心’,莫要‘走形’,只有走进盲童们的内心,你才会真正了解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为了更多地帮助到盲校的学生们,“小橘灯”服务队还对盲校进行课程改革,他们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将原来的“大班制”改成分年级的“小班制”,采取“3+1”新模式,“3”是将“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教3个班,“1”是指成立1个“孔子学堂”实训小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盲校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小橘灯”志愿服务队根据盲校现有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制定了专门的《古诗考级手册》的教学计划,还成立了教学计划规划小组,每堂课所需要教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都由教学计划规划小组的小组长带领小组的各位成员经过多次精心准备、讨论决定,着力为盲校学生们打造国学教育典范示范课堂。
一年来,“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不仅为盲校的孩子们送去了温暖,也带去了更多的知识。在未来的路上,“小橘灯”的所有成员将继续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志愿服务队一直在路上。
(编辑:陆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