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条微博热搜:因学分不达标,华中科技大学的18名本科生变成了专科生。上了大学,脱离父母管束,不少学生就像脱缰野马,通宵打游戏、逃课挂科情况屡见不鲜。华中科技大学就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按专科毕业。华中科技大学,众所周知,也是一所知名高校,经过十几年努力奋斗而考进去的最后却沦为了专科生,这得让父母多么痛心,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高校学生的现状。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有多少人是游戏人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于是出现了许多“书呆子”和“傻博士”。
有很多同学,在必修的公选课认真学习,但是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应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之前,我认为大学的专业肯定是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学什么,但在高考结束后,其他人对我传输的观念是选专业要选就业前景好的,而并不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且当时我也接受了这种观念。
我作为一名新的大一新生,必须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大学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真正做到摆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利用这四年的时间,不仅仅是为了考研、找工作而学习,要使自己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使自己得到提升,不是一个读书机器,而是一个有思想的、大写的人。不是一昧追求物质财富,而要更加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专业课,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
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的发动器,大学生应该是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