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归来,映射在哪个坟头,洁白的菊花瓣散落此地,为那头的人儿带去芬芳与美好。枯黄的落叶随着时光的飞逝逐渐腐烂在那一张张供桌上。每当腐叶堆积、青草回春、柳枝伸展腰肢的时刻便到了遗留千年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年如初的清明节来临时,即使再晴的天空也会在霎时乌云密布,细雨悄无声息的来了。而此时的街道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行人不见了,酒家打烊了,往日宾客如云的商铺也早早关了门。调皮的孩童不甘心的在街上乱窜,而这一天孤魂也开始了游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清明节。可是它的由来却是鲜有人知晓。清明节的传说广泛流传的是重耳为躲避追杀,便流浪各处、居无定所。幸好重耳有几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一路追随。有一次重耳难忍饥饿昏倒在地,此时一位名为介子推的臣子毫不犹豫得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为主公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便想要报答故人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去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入宫从官便带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而此时的晋文公迫切地想要报恩,于是准备三面环火,逼迫介子推出来。可谁又知道介子推实在是执拗,等火快要熄灭也未见他的踪迹,最后晋文公发现介子推时,他已经静静地躺在那棵柳树旁,并留下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留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常清明。此时的晋文公终于明白介子推割肉辞官的缘由,可自己却逼死了救命恩人,次年那棵柳树竟奇迹般得死而复生。或许这是天意,晋文公便将那天作为清明节,并规定这一天百姓不许生活做饭只吃寒食,故又称寒食节。每家每户都要插柳枝敬畏这位忠臣,并且人们也会为家中先人扫墓。
行人匆匆,细雨朦胧,便是孤魂之日。回忆总是那么凄美又摄人心魂,一个爱国之士不畏生死只为政治清明,主公廉政,他便永远的安详的睡在那棵柳树下,没有纷扰,没有痛苦,因为他护的是个明君。而晋文公看到那封血书也更加坚定了治好国家的信心,因为他知道在天上有个人在看着自己,在鞭策着自己前进。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却因为同样的使命拥有着同一颗心脏。
清明不止有着感人的回忆,更有着美好的景色和心愿。
四月初,姹紫嫣红,花香阵阵飘过窗口,青青河边草,再配上绵绵细雨,吹散了路面积累的灰尘,嫩草拂过脚丫,多么的舒服让人久久驻足。而郊野里离散人归,也吹走了墓碑上的枯叶,献上那一份尊敬与爱意便是遗留的美好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