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
9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的大学生们就业时争先恐后,就怕找不到一份工作。
现在的大学生呢?
当下,出现了一种“慢就业”现象。这一种新型就业现象,主要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立即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时辍学在家陪父母旅游或者创业考察等方式,慢慢探索人生道路的现象,引起了媒体及家长老师们的纷纷讨论。
那么,“慢就业”,对不对?
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现象,我们都应一分为二辩证的看,不应自以为是的下结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慢就业”是想进行创业考察的同学,我们是支持的。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已经是新时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想创业是好事,但创业不是一件盲目的事,需要对市场需求、创业模式、风险把控或成本核算等有一个全面的调研了解。无论是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一拍屁股就可以创业成功的。社会和家长应该允许这部分大学生先考察,再创业。
对于担心工作压力,想逃避工作而四处游玩或在家“啃老”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跟进批评、教育。世上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有压力的,任何一项工作也都是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收获,有成就感。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那超大大大概率是个陷阱(无数防诈骗警示案件已经反复印证)。如果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积极的进取心和抗压抗挫折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是一味的逃避和依赖父母,往往耽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影响成家立业,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过,客观地说,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大学生的“选择”,都有其逻辑上的必然,背后存在一定的原因。比如,有的大学生被家长“保护太久”、“溺爱太深”,没有经历过风霜雪雨的考验,那又怎能“见彩虹”、“见春天”?有的大学生被父母赋予过高的“期望值”,大学四年身心俱疲,本来80分的能力却被父母要求“门门99分”。总是“完不成”亲生父母的目标,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心理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休养调整一段时间。也有的大学生责任心较弱,“崇尚”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只要自己开心,不管他人喜怒哀乐。也有的大学生家人生病,需要在家照顾等等,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应该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责任心弱的,我们通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增强其责任心;父母“期望值”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加强家校联动,帮助父母调整认知,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勤工助学、联系企业资助等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每一名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群体都有一定的共性。这需要我们辅导员健全信息反馈机制,体察入微,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学生们前进,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每一名辅导员都将奋斗不已!
(编辑:姚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