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辅导员说丨夜读清华贫困生的“树洞”,辅导员如何做好资助工作

发布时间:2021-11-30

最近在朋友圈看见了一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而且评价还不错,因为近期正好忙于助学金工作,于是饶有兴趣,打开看看。朴实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叙述,这个“树洞”直抵人心,深受感动,深读两遍,一瞬间脑子里隐约浮现出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

从陕西到安徽,也是四年的半价硬座,拿了四年的助学金,最后一年自己提出放弃,留给其他需要的同学。当然触动自己不是大学回忆,而是作为一名辅导员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面对困难学生我们该如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呢?

在“树洞”中,他讲到自己的生活支出全靠奖学金和助学金,每个月支出四百多块,详细计划安排了自己的支出。在他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奶茶,没有聚餐,甚至错过了班级出游。早餐就是0.4元的碗豆浆、0.5元的包子和一个鸡蛋……

这其中让人感动的有很多,但有几个地方让人深思:第一个是他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他用简单的文字,发自内心的表达了感谢之情。

第二个是他干了第一份兼职工作是家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劳动报酬,也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第三个是发现了班级学生的友爱之心,大家保护了他的自尊。并且在毕业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请客来答谢班级同学的关爱。

第四个是在研究生时候毅然放弃了原本可以拿到的助学金申请机会。他说虽然自己客观也比较贫困,但他放弃的理由是自己努力了可以养活自己,要把这些助学金留给更需要的人。

最后一个就是他研究生时期决定每学期拿出三千二百块资助家乡四个孩子的生活费,并且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每学期回去给他们开会,将外面的精彩世界告诉他们,将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正如他在文章中写到的一样: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己遇到了可爱的老师、同学,接受了这些爱心,开始未来的生活,那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自己的德行,去资助像他一样的孩子。这让我看到了他的坚韧、自强、感恩和仁爱。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看完文章后,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资助工作对于学生成长是多么重要,也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助学金评审,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组织阳光技能培训等等,物质资助一直在进行,而如何让保障性资助转型到发展性资助,如何将资助育人延伸到资助文化建设,从清华贫困生的“树洞”中,让作为辅导员的自己思考又多了一些,到底该如何做好资助工作呢?

一、为什么要做好资助工作。

首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中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九大职责,其中“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就要求辅导员要组织好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九条就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最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用好国家政策,做好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让学生有信心奋斗美好生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工作职责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二、做好常规资助工作。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资助政策的宣传解读、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助学金的评审、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等。

首先,由于学生对资助政策掌握不全面,所以我们在做资助政策的宣传解读时要做好全覆盖,将信息准确传达到每位学生,让学生清楚相关政策,这样就可能避免出现因贫困证明等材料问题产生不必要麻烦。每学期开学时就要通过班级群、资助群、以及资助微信推送等让学生了解各种资助政策。

其次,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中要严格把关,由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工作认定小组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综合考虑认定登记,为接下来的资助工作开展提供精准数据。辅导员可以通过走访宿舍、谈心谈话、班级反馈、日常观察、家庭走访等多种方式综合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尽可能进行家访,这样能够更直接、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最后,要发挥临时困难补助作用。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突发变故、自然灾害等造成学生出现经济困难。如我校在夏季就特别关注陕南山区学生,在遭受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及时提供资助。

三、做好发展性资助工作。

这是相对于保障性资助而言,主要从关注学生吃得饱、穿得暖延伸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个人实践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身心健康发展等。

比如,在工作中可以推荐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开展勤工助学,通过不同岗位工作,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个人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开展阳光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学生外语、计算机等技术能力,从物质资助到学业提升,这样对于困难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是有很大帮助的。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学生眼界。

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助学金资助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帮助,从立德树人出发,资助更重要的是达到“育人”目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这就落在“育人”上。

首先要教育获得资助的学生,求得真知,努力完成学业,这样才能完成“助学”的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暂时的贫困我们无法改变,当然贫困本身不是错误,更不是一种羞耻,相反它应该是我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时刻激励着我们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困境。

再次,教育学生饮水思源,心怀感恩,感谢党和政府、社会企业、社会热心人士等在自己求学路上所给予的无私帮助。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不要把他人的善心当作理所当然,如果自己有幸受到资助,那就应该心存感激,回报社会,传递爱心。正如这位清华学子一样,用自己劳动所得,资助更需要的人,让爱心传递下去。“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

最后,要勇于担当。因为家贫,注定会走的沉重些,也会付出更多。“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奋斗的路上从不孤独,回头看看,在脱贫攻坚一线有无数人持续战斗、默默奉献。

清华学子的“树洞”刷屏,我们没有看到诉苦,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他因为物质条件差改变过自己的内心,看到的是对生活的自信。贫困不应成为困住脚步的束缚,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编辑:刘丽娜 王梦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