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辅导员说丨精准施策,精心服务,让“慢就业”快起来!

发布时间:2021-12-10

近几年,“慢就业”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痛点”,毕业生“躺平”的求职态度让辅导员无奈。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就业市场不断回温,但疫情后续影响仍未消退,对毕业生就业心态影响较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加趋稳,“慢就业”现象突出,“考研热”“考公热”持续升温。

追根溯源

我们应该看到,“慢就业”的产生反映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究其原因如下:

(一)疫情的后续影响持续导致毕业生求稳的就业心理,尤其是二本院校,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校园招聘主力,受疫情影响,学生看到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求职心态变化明显,将就业重心转向考研、考公、考编。

(二)通过考研提升就业层次是多数大学生首选。随着研究生学历成求职“硬通货”,“考研热”不断升温,不少学生倾向于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和学校层次,“二战”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学生考研是受父母影响,存在盲目跟风,从众心理。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高,但满足条件的岗位又有限,在生存需求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就业意愿不强。

(四)显性歧视存在让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依然任重道远。

问题的解决

解决毕业生的“慢就业”问题,需要精准施策,需要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内驱力

大学生“慢就业”有小部分是为了自主创业而了解市场积累经验,但绝大多数是因为毕业生自身问题导致的结果,毕业生中“啃老族”就是因为价值观存在问题而导致不愿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变好,大学生因养家糊口而就业的动机正在逐渐减弱,价值观逐渐成为就业的内驱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将就业和工作提升到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身价值的高度,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积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

(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辅导员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大一时为他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教会他们如何适应大学,如何做好大学的规划;在大二时教会他们了解外部世界,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此在大学期间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在大三时教会学生理性思考,是经过信息加工后才做出了毕业去向选择;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指导活动,包括简历问诊、求职经验分享、求职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的指导,通过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让“慢就业”的毕业生实现“快就业”。

(三)加强全过程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的前置性

促进高校毕业生“快就业”,辅导员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从进校之初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思考,降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引导,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话、咨询等方式,区分不同学生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自我分析,确定自己合理的职业期望;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引导,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的各种挫折;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四)加强家校联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家庭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择业偏好和就业准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考公考编很多是受父母影响,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社会—高校—家庭—学生”的“四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当毕业生就业迷茫时,父母不能只是提供经济支持,而是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加强与辅导员沟通联系;辅导员要注重宣传教育,积极转变家长观念,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期望值。

(五)全面提升个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主观能动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要通过一对一面谈、摸排学生就业意向、开设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等积极引导学生准确评估和了解自身情况,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切勿好高骛远,心理期望值过高。可以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了解企业,历练自己,提升就业能力。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获得就业岗位,实现职业理想。

(编辑:赵娜 李琪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