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案例丨把握民族生特点,做好精准帮扶

发布时间:2021-12-16

一、案例简介

小艾(化名)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家住新疆偏远地区,早年母亲和姐姐均因患糖尿病相继去世,现与父亲一起生活,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被认定为特别困难。现其父亲也患上糖尿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同时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增加了焦虑情绪和心理负担,出现严重失眠症状,心理问题严重。小艾学习基础本就较为薄弱,家庭变故让他在学习上更不自信,与同学相处时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逐渐脱离集体。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因家庭变故造成心理困难和学习生活困难的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1、如何帮助小艾调整心理状态,恢复稳定情绪。

2、如何做好精准帮扶,解决小艾的实际困难。

3、如何引导小艾重建信心,实现个人长远发展。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同理共情,做好学生情绪疏导。小艾的问题主要源自家庭的变故,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交空间相对封闭,对接触老师和班级同学较为抗拒。增加日常接触,通过走访宿舍、前往民族餐厅就餐等方式与小艾“偶遇”,在不经意间拉近师生距离,逐步卸下学生心防;多次主动约谈,运用共情方法,保持同理心,倾诉学生的经历和想法,循序渐进的掌握小艾的真实情况和特殊困难,在多次谈话后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并适当做出一些建议引导,帮助小艾逐渐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稳定心理状态。

2、整合资源,解决学生现实困难。小艾的困难在于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学习生活困难三方面。心理困难方面,主动联系心理中心寻求专业介入,启动心理个案管理,一起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经济困难方面,结合学校、学院相关资助政策,适时的给小艾发放困难生补贴,同时推荐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

3、全员参与,加强学业指导和生活关怀。利用好学校聘任专任教师为班导师、聘任高年级优秀学生为助学导师的工作优势,邀请班导师和助学导师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班导师专业知识辅导、助学导师生活情感引导的作用,点对点解决小艾学习生活的问题,做到学习上有人辅导,生活上有人关注,帮助小艾提高学习效果,恢复有序生活状态。

4、指导规划,重塑学生发展信心。在面上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小艾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的教育和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再探讨、再教育。一方面通过帮助小艾培养专业兴趣,鼓励小艾正视问题,不畏难、不退缩,保持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对青年的要求,利用霍尔兰六边形模型,配合ECE的方法,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激发小艾的自我成长动力。通过几次交流探讨,小艾虽然学习成绩依然上升较慢,但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学习信心,并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五、经验与启示

1、建立民族生共同话语体系。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民族特点,同时社交空间相对封闭,对外联络较少。需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习惯,调整话语体系,用他们能够听得进去的交流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

2、凝聚全员育人合力。民族生的困难问题往往包含着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等方面,在教育引导中要加强部门联合,集中全员力量。一方面用好用全学校相关政策,最大限度争取对学生各方面的帮扶;另一方面邀请部门和专业人士介入,解决专门问题,发挥班导师和朋辈的作用,班导师导学、辅导员导心、朋辈导情,争取教育效果正向最大化。

3、用好理论方法和实用技巧。辅导员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掌握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理论方法和实用技巧,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转换思路,适时运用自身掌握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更加科学、专业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引导的效果。

(编辑:程凌歌 岳凡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