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现状分析
1.思想上的特点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问题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为胆小、害羞甚至是恐惧。为了丰富学习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组织会开展形式各样的社团,贫困学生参与度并不是特别高,此外,学生之间的聚会、同乡会的活动等参加的也比较少。总体来说,很多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困难,他们可能会拒绝主动地去与人交往,这种次数多了之后,贫困生的社交范围会不断缩小。
2.生活上的特点
贫困生的家庭没有办法帮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申请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使得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他们只得把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到最低限度,他们身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钱、缺钱的生活困窘之中,身心承受着常人没有的压力与痛苦,正因如此,贫困生们不得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学习而奔波劳碌,早早的肩负起生活的重担,更能体会到人间的疾苦与生活的不易。
3.心理上特点
目前政府层面的助学补助主要是通过“奖、贷、助、勤、补、减、免、偿”这样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但是随着学费、住宿费、特别是生活费支出提高,单纯依靠财政补助和校方设置的奖学金、助学金难以彻底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实际问题。
所以还是会有少数贫困生会因为担心自己交不上学费、生活费而苦恼和焦虑,但又不太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工作的大三、大四学生,求职道路竞争异常激烈,短时间内可能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刚刚毕业的学生需要社会磨砺,需要亲身实践,作为用人单位在这个时候往往不会委以重任都是正常的现象。
社会上一些人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心理打击,认为上学只是浪费了父母来之不易的微薄收入,这些都使得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很多贫困生都喜欢独来独往,比较沉闷,他们不太愿意过多地与人交流、对于他人的一些评论显得异常敏感。
4.发展上的特点
贫困生在就业和职业选择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就业成本,他们承担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个人思想上的负担,所以在就业选择上,他们表现出更加实际、更加务实的特点,他们更看重经济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一些的工作,解决生活实际上的困难,甚至帮助家庭解决生活上的经济问题。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扶贫措施
在高校贫困生当中开展精准帮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遗余力地吃吃透政策,做到“一对一”帮扶,摸清学生数据,做好心理疏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应该具体落实下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化评选制度,建立指导体系
如果说出台贫困生救助专项法律的话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颁布贫困生救助指导性文件,尽可能细化评选指标,便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执行。例如除了以生源地街道、社区开具的家庭贫困证明作为参考外,引入多元考量指标,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出勤情况、参与班级、年级活动的积极性等。
二、建立贫困生帮扶精准评估机制
对贫苦生的管理要杜绝“一劳永逸”思想,而是采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助资金的作用,帮助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助其完成学业,实现资助工程公开、公平、公正。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建立、完善贫困生资助关系体统,或者成立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信息中心,组建专职或兼职干事。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摸底,将详细的贫困生资料记录在系统中,每学期、每学年进行汇总,时刻关注贫困生的动态做好记录。一旦学生家庭收入、学生生活支出、学生勤工俭学、兼职工作等情况发生变化及时更新。
对于已经达到脱贫的学生不再列为资助对象,新的、备案资助对象一次进行递补,这样可以实现有效的奖助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三、更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充分运用“贴近学生”教育原则。增加和贫困学生谈心次数,另外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在线方式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这样不仅可以利用辅导员的业余时间,这样隔空的聊天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在老师面前呈现最真实的自己。辅导员除了在学习上给与贫困生关注外,还应该从更多方面,包括生活和就业,特别是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求职技巧,制作个人简历、面试衣着打扮、说话技巧、注意事项等,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等。另外,当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发布招聘公告时,对于学习成绩优异、品行良好的贫困学生可以有限推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解决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如同育人一样,需要长期坚持且多方共举。
(编辑:孙洁 李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