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辅导员说丨把灾难当教材 汲取成长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2-04-06

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全国疫情的反复,东航MU5735坠毁失事,给明媚的三月蒙上了一层浓郁的灰色。每天看着那一串串变化飙升的确诊数字,看着镜头里武警官兵踏遍山野、搜集残骸的忙碌身影,我们悬着的心始终被扭紧。不管是现实发生的天灾人祸,还是荧幕里惊心动魄的灾难片,都在告诉我们:人类无法预测灾难何时发生、以什么形式降临,但可以把每一次的灾难当作教材,从灾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穿越灾难,坚毅前行。

在灾难中读懂生命。余华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钱财再贵,也贵不过生命;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健康;名望再高,也高不过平安。在灾难面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唯有生命,唯有活着,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用心用力地活着,去创造更多的可能与希望。

在灾难中读懂自然。雨果有一句话,“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多少的灾难都是人祸?全球气候变暖、水源污染、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果人类只是一味索取、掠夺、占有大自然的馈赠,结局就会像电影《后天》里演的那样,飓风、冰雹、洪水、极寒…无数无法挽救的灾难涌向人类,试问我们能坚持多久?人与自然本就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灾难中读懂科学。很多时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可为的。灾难面前,不能仅仅是救灾,更要学会防灾减灾,这背后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小到每日的天气预报,大到地震监测、台风预警,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我们的预报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技术也在更新迭代、大显身手。虽然我们做不到永远消灭灾难,但我们可以凭借智慧与勇气,相信科学、利用科学,去积极应对灾难带来的挑战。

在灾难中读懂人类。灾难面前的人类是渺小的;灾难那巨大破坏力面前的人类更是无力的。然而面对灾难,唯一能拯救人类的,不是传说中的方舟,是人类自己,是我们熠熠闪光的善良人性,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为了亲人和同胞不惜付出一切的英勇,是我们彼此坦然面对、奋起抗击所凝结出的大爱。黑暗之中方见星光璀璨,灾难中的人性,就是那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前行。

我们更要在灾难中读懂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无数次直面灾难。每一次我们都上下同心、积极对抗,即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还是跨了过来。都说多难兴邦,中国就是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奋勇前行、磨炼壮大。

建国以来,我们相继跨越了三年自然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2002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当前正在与新冠肺炎斗智斗勇。灾难考验着中国,灾情反映出国情。

为什么我们能够不断地从历史的灾难中走出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无数灾难的打击下站起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在付出巨大的灾害损失后强起来?这无疑得益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次次在各种灾害苦难中挺直脊梁、艰苦奋斗、守望相助,彰显出了伟大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关于灾难的苦痛经历,都意味着沉重的成长。面对灾难,我们不做冷眼相对的旁观者,而要做顽强抗争的建设者,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去感知国家和民族的力量;穿越灾难,我们要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倾尽全力,去播撒“中国”二字带来的温暖与幸福!我们始终坚信:“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编辑:刘芸畅 姚钟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