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致辅导员丨辅导员的“作业”

发布时间:2023-04-12

一、倾听“青”声

静听“诉说”为不负信任。深夜的好友申请通知、次日傍晚的微信谈心预约、当天的推心置腹话“青”声,都在记录与见证着我们成长。首先能否及时准确解读学生传递过来的信号,要求我们需具备敏锐的思维和预见能力。“深夜”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本身就告诉我们学生遇到了难题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需要倾诉且保密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添加申请里不会直接说明,所以会有被忽略的可能。所以我们要想到学生没有备注说明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要不要做的纠结—有所保留的试探—忐忑着急的等待”心理过程。

正如A同学所说:“以为您不会理我,通过后开心了好久。”其次要做的是给学生时间,等待主动联系。一方面学生有课程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有一些时间想清楚联系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第三就是接到预约后,双方做好谈心谈话前、中、后全过程的各项准备。辅导员需要询问是否需要他人回避、静听不打断学生倾诉(学生提出问题除外)、回应紧扣学生谈心谈话主题且有据易懂、做好后期反馈和适当关注工作。

二、助“清”烦绪

简凝小结为精准“把脉”。谈心谈话看似易事,实则不然。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信息的丰富化趋势、能力的升级化要求、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足以证明“青春对话”需要主动学习和不断提升。A同学的讲述里有原生家庭问题、学习工作压力、身心健康情况、人际关系烦恼等等,倾诉过程中时不时有提问且会当即表示是否接受,谈心结束之际还给聆听者布置了两份“作业”。

所以本案例特点是内容信息量很大,有直接给出的,也有具体实例折射出的;有反复描述的,也有点到即可的;有试探性询问,也有确认性反问。我们需要快速且有效吸收,答复有主次、有针对性且能覆盖,反馈渠道畅通且可持续。

三、同频勉“情”

推己及人为实需“建言”。比起学生都懂的“道理(说教)”,“过来人”的分享、劝解、引导更能被接受和采用。因为得出这样建议的心路历程和事件过程中总会和学生有共情之处,面对倾诉者“原来还可以这样”的疑问给出坚定的回复:“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常用吸引力法则和换位思考,因为积极面对与主动改变非常重要。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总会问我:“你的学生怎么就那么像你?”其实要是我们都积极努力、主动作为、以身作则,学生越来越像辅导员就是好事。这次谈心结束之际,我曾问A同学现在我们是否是“朋友”,结果Ta虽然暂时予以否定却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

四、勇创新“晴”

共商共享为“筑梦”于行。辅导员第一天进新班,做自我介绍必不可少。相较于认识我们,我们更应该努力让同学们记住我们。初次见面,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份ppt(演示文稿),除了个人基本信息,还会介绍工作内容、分享学习方法和平台。上面提到的“机会”就是得益于这个习惯,因为我在ppt里提到了自己和学生有一个“秘密小册”,而且喜欢通过文笔记录师生故事。A同学说的“机会”就是在“秘密小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我们共同努力做一次个案研究。真心谢谢这位同学的信任与支持,也感谢Ta给我留的“作业”,使开始有一些懈怠的我重新自省,查找不足,不断提升。

“老师,和您谈完以后我就已经开始慢慢转变心态调整自己了。”看到后来A同学发来的信息和可爱的表情包,很开心自己能帮到学生,也相信Ta会越来越勇敢主动、阳光自信、优秀出彩。

真情是最动人的力量、最温暖的亮光。辅导员工作,教育无他,唯知心铸信任、助成长。因为所系所念皆彼此,我们明天的日子同样春意蓬勃,夏日葱茏,秋色斑斓,冬景纯净。

(文:敖登 编辑:黄明钰  编审:刘芸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