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何谓英雄?
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吗?是权倾朝野的臣子吗?抑或是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吏?
不。君不见夏桀殷纣,君不见赵高秦桧,君不见来俊臣,君不见魏忠贤。
江涛汹涌,将历史退回了那页。清朝的铁蹄长驱南下,仿佛一日之间,明朝便大厦将倾,养了无数个千日的武将,向敌人卑躬屈膝,只一介文臣史可法,死守扬州城七天七夜,城方被攻破。纵使是清军近在咫尺,史可法也未退过半步,他慨然一笑,道:“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慷慨就义,尸骨无存。他的衣冠冢至今仍存,丰碑永远不倒。
他,是英雄吗?是,忠义至死,他是民族的英雄。
那一天,残阳如血,一如他的终了。一代名将袁崇焕,数败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那是,他已是大明残局唯一有效的棋子,若运筹得当,便可使明朝多无数个时日。只那皇太极挥一挥手,略施小计。一张“卖国通敌”的大网便罩住了心无旁骛,一心抗金的袁崇焕。他死了,死在了崇祯上吊前的第14个年头,死在了他拼命维护的社稷手里。他死时,看客们纷纷喝彩,百姓生啖其血肉。于谦就义,百姓哭泣;岳飞赴死,街民流泪相送;屈原投江,无数人为保其尸身,投下余粮。对比这些,袁崇焕死得是如此凄凉与绝望。崇焕死后,“暴尸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那颗不瞑目的头颅,终日悬于竿上,忍受着曝晒和空荡荡的寂寞。终有一日夜晚,袁崇焕旧部佘氏,将其头颅盗回,葬于自家后院。从此隐姓埋名,守墓至终,逝世时,给后世子孙留下口嘱:永不为官,勤于读书,世代守墓。370年,守墓者,佘家。从此,袁崇焕这个流浪的冤魂,才终于有了人间的地址。
他,是英雄吗?是,栋梁之士,挽危局于欲坠,他是忠烈。
在这个忠义越来越接近于古董的社会,“季布一诺”“屈原沉湘”“不食周粟”“岳母刺字”好像只意味着迂腐与刻板。在这样的社会,是出不了英雄的!
有忠有义,方为英雄!
那些真正的英雄,会沉在时光的江底隐隐发光,仿佛砂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