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验交流之前请容我矫情一下:都说“最常情的告白是陪伴”,公务员考试是一个漫长的历练,不止是时间上的割据,更是思维上的和能力上的磨砺。现在的你们应该做的是:给自己一个许诺,告诉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很多人把公考当作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实,不妨把公考当作一个朝夕相处的朋友。因为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陪伴你的就是他。要想走的远,要把握好四个“度”。
第一,在备考观念上有“深度”。不知道你们的备考本子的第一页上有没有大大的写着“意识化”三个字。千万不要小觑这三个字。不仅是备考的思维架构上还是备考的心态上都无外乎与其相关。抱着“急于求成,毙其功于一役”的观念很危险。“公考考的是思维”一定要在接下去时刻提醒自己,成为一种非条件反射。说具体的,行测的初期是分模块的,我特别讲究思维方法的养成,在方法未能内化之前是不主张刷题的。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行测我刷了近15000题,看着走高的刷题数会一阵暗爽。但是我也会很脸红地说只有5000题是用科学方法的有效题。想说的就是科学方法的掌握胜过为了刷题而刷题,现在你们没感觉,在言理解模块次次因为方法没吃透滑铁卢满江红的时候你就懂了。“公考考的是思维”、“公考考的是思维”、“公考考的是思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量变不难,题刷去就是,真正难得是量变向质变的过程。所以,跟着组织,别掉队、也别插队。
第二,在备考习惯上有“高度”。何为“高度”?意为高瞻远瞩。把握好思维训练的这个宏观大方向,这个,跟着自己的节奏就好。再言就是自己在思维上的微调。例如在方法掌握后,行测模块顺序的的构建。人的思维是有连贯性的。我当时的顺序是“言语、逻辑、资料、数量、常识”,先做文字类,在思维打开后再做运算,最后再用常识做甜点。当然,有大神一来就拿数量开胃,然后鸡血满满做言语也可以,不过言语模块一定要前置,但在模块确定后不易轻易改变顺序。意识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暗示固化思维逻辑的过程,定好顺序后就是不断用方法强化,成为固有的思维习惯。
第三,在备考思维上有“密度”。何为“密度”?要编密思维逻辑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模块,数量关系做了2000题后会发现自己都会出题了,言语理解方法顿悟后发现陷阱都会自动现身,逻辑判断到后来你会爱上它的,资料分析会越算越巧,常识发现自己原来也有常识了。可是这种感觉是在大概只占备考周期的十分之一,我参加过国考,上考,浙江选调考,浙江省考,这种感觉直到最后一次省考才有所体会。想说的是,要好好编密思维逻辑网,到头才会有结网所获的成就感。而这之前要充分做好吃苦的准备。
第四,在备考行动上有“进度”。“思想的高度还是要用行动来攀登”。有严格的计划,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有科学的进度安排,这些要都会做好统筹,那么剩下来的需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做好每天的计划就是,比如我在进入自主性学习后,早上到图书馆后,会先看人民日报,我喜欢用人民日报的app看,因为是正版报纸的视图。然后到九点掐时做一套完整的行测,做完大概11点,剩下到吃中饭的时间就加强薄弱模块50题。下午做完整做一套申论,当然是用方法的有意识地训练。晚上会进行总结归纳,对今天做的套题进行纠错总结。剩下大概会有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我一般用来看上课讲义。这是大概的一个安排,当然会跟随着课程做一定的微调。说到这个,特别感恩有这么一个良好的氛围,记得去年暑假留在学校,备考的有条不紊,每一个公考人都像一个摆渡人,共同推动的这艘巨轮的前进,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回忆起来现在都能热泪盈眶。
只要认真把握好以上四个“度”,我敢毫不保留地说笔试就可以当大神了。
从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到公示期满,到现在最近在忙的党员关系转出,录用审批手续办理,经历这一轮涤荡,真的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最后分享一段豆瓣小组的段子:公务员考录系统是最严格的相亲甄选过程:笔试过了说明智商没问题,面试过了说明表达没问题,体检过了说明身体没问题,政审过了说明家庭没问题,公示完就可以领证了。
(编辑:徐茂林 曹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