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的教育,不同的时期是有所不同的。这里的不同时期不仅指宏观上不同时代,也指微观上的相同时代的不同阶段,诸如小学、初中、高中等。要我来讲中国的教育,宏观上的我可能并没有那么了解,但微观上的我可是切身经历,深有体会。接下来,让我谈谈我认为的中国教育吧。
打从我们上学开始,父母不止一次地说:“要好好学习啊,为自己的将来谋一条出路。”于是,我们的生活从小就被各种各样的学习充斥着。父母们在一起互相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孩子,谁谁谁又学了什么乐器,谁谁谁又拿了什么证书……或许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家长们的学校攀比会比较少,但到高中之后,这种攀比的风气就严重了,到了大学的时候更甚。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眼中,上了好学校,有了高学历,就会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未来。但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给教育添加了一抹功利色彩,这是不利于教育发展的。
在中国,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高考是最公平的,可事实是这样吗?两天时间,四份卷子,便可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我不否认高考试卷的客观性,但许多非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什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什么烈士子女保送政策以及不同省市的划分不同……这些政策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为一部分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公平吗?有许多人高考分很低却不费吹飞之力就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有的人拼死拼活分考的很高却只能上个普通的本科。教育水平的不同并不是这些政策实施的借口,每年高考季社会上会有许多人提出这些问题,但却没能有效的解决。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既然明白中国教育不平等,为什么不去解决呢?有统计表明,中国的教育基金有一半以上拨给了北大、清华这两所高校,为什么不加快其他普通普通大学的建设呢?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难道仅仅只建设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吗?
当今中国,不少的在校大学生并不能称之为大学生。他们在挤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到大学后便放松了自己,降低了自我的标准。女生看韩剧、逛淘宝,男生打游戏、熬通宵,这些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专科学校中,在许多985、211大学中也普遍存在。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便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都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需要多么大的主动性,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都会有好的成绩。但到了大学,这里强调的是自学,要我们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性,不会再有家长和老师追着你让你完成作业,让你干这干那,一切的决定权在你。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样,有主动转为被动易由被动转为主动难。要解决种种不良现象,就要加快调整我们的教育。
而我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能让自己不忘初心,始终记得自己将来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教书育人,教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还要让自己未来的学生成为更好的人。
(编辑:赵梦娜 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