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这周她们刷爆了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8-06-08

——记获得第五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的五位老师

李逸凡

张淑芝

刘春丽

张鲁筠

陈思雨

初出茅庐不负众望

同事们说,她们明明可以靠顔值赢得赞美,可她们却偏偏要用能力来证明自己。这几天,因为她们的不俗表现,学校各个媒体充满了对她们的报道。全省第一名、大赛一等奖不仅在老师们中间口口相传,学生们对自己老师的优异表现也都充满了敬佩和仰慕。记者发现,这次我校教师进入决赛的均为“娘子军”,男教师均被淘汰。业内专家分析说,教学大赛获奖的女教师往往都多于男教师,并不是说男教师就比女教师差,而是女教师更擅长教学比赛这种形式。相对于女教师,男教师可能更注重教学内容,虽然在教学形式上与女教师比不太生动,但是男教师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更宽阔一些,这方面是男教师的优势。

2017级播音主持专业的韩璐说:“我校女教师真厉害!我们传媒学院的陈思雨老师尤其厉害!”她说,去年陈老师已经怀孕八个月了,挺着大肚子还依旧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专业的师范朗读、栩栩如生的表演、气氛热烈的课堂互动丝毫不逊与以往。所以她拿第一名同学们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但是陈思雨却说,没想到自己这么幸运,比赛中发现很多老师都那么优秀,他们的表现有太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思雨说,当全部比赛结束宣布名次时,她们都蹦起来、跳起来了。9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7名老师参加决赛全部获奖。她们相互簇拥着,拥抱着,流下了热泪。这时她却必须保持镇静,因为在这之前组委会已经通知她,让她准备参加接下来的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遴选。

回家后的第二天,她们马上投入到了常规的教学。陈思雨是她们中最后一个回家的。说起这次比赛成绩,她说完全是意料之外,又完全是幸运之中。因为复赛之前她都是蒙圈的,她不知道也不了解这项赛事。“当时我们学院合乎条件的老师有的在外学习,有的已经参加过,只有我从没参加过比赛。于是就按照要求录制了一个50分钟的参赛视频,没想到之后竞进入了复赛,之后才慢慢了解了这个比赛。”她说,既然参加了就认真准备,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录制初赛视频时,我和同学们都穿着笨重的羽绒服。当复赛进行时,已是春光无限好,可惜这已与我不相干,忙碌的备赛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业余时间。如今决赛结束了,我和大家都穿上了轻快的夏装,但是心情却一点儿也没有‘轻快’起来,反而感觉自己的不足更多了。”

1986年出生的陈思雨,2012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学校就职。工作六年,但是参加这样的大型比赛还是第一次。她一再强调,能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让她诚惶诚恐,她说她要感谢的人太多,比她优秀的老师太多,关心帮助她的人太多。“复赛时下着大雨,院长尹建民亲自开车送我去烟台;准备过程中,往届获奖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研室同仁们的不断鼓励与无私付出,特别是参赛指导教师刘蕊的‘四季伴读’。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这次的成绩。”陈思雨认为,经过这次比赛,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将以这次比赛为契机,不断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精益求精,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的传媒教育工作者。

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张鲁筠在去年的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止步于复赛获得三等奖。今年她再次通过了学校的初赛,进入了复赛,最后闯进了决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对于连续参加了两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张鲁筠来说,心里的感受更加五味陈杂。

回忆起去年的比赛,她说,没有和其他六位姐妹走完全程,是她永远的遗憾。她总结去年失败的原因,大概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在选题、课件制作、课堂表现等等每个方面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珍惜好学校给的那次难得的机会,我心里觉得既伤心又愧疚。”但是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再争取一次机会,要百分之百的投入一次,再相信自己一次。

有了上一次比赛的经验,今年张鲁筠重新确定了选课的方向,也更加努力的投入到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制作中。从开始的粗版本,到后来仔细推敲逻辑,整理通畅思路,精炼文字表达,调整布局动作,她投入了很多精力。后期又进入了试讲的阶段,从内容逻辑到语言表达又多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期望让课堂更加流畅,听者的接受度更高。”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张鲁筠心理上可谓一路跌宕起伏。在颁奖典礼上,听到她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既觉得激动万分,又觉得如释重负。”

无论当学生还是做教师,不服输是张鲁筠一直的追求。她本科毕业后直接被她的母校山东大学保送本校硕博连读研究生。攻读博士期间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资助下,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年,主持和参与多项中国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山东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任教。她在她的学生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不仅仅是她有着姣好的容颜和身材,更重要的是她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认同。“回头看看这一切,要感谢的人太多,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指导,陪我试讲,占用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言语所能表达不及万一!我要感恩这一路走来陪我一起参加比赛的姐妹们,大家相互鼓励一路同行,这种友谊弥足珍贵,并且必将成为我以后最大的财富。”她认为,这样的经历和历练给她以后的教学将带来太多宝贵的经验,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李逸凡和张鲁筠一样,同样毕业于山东大学,而且都是2012年来校就职,今年都获得了教学大赛一等奖,也许这就是缘分,她们说。李逸凡就职于建筑工程学院,在前几届的比赛中,建筑工程学院已有唐魁和朱晓琳两位老师获得了一等奖,这对今年参加比赛的李逸凡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们将比赛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李逸凡这次的参赛课程是《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属于实践性的课程,公式偏多,并且往届公布的参赛课程中,并没有相关课程可以借鉴,“所以,开始在选题的时候,是最为煎熬的时期。”她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新闻,只要是能和这门课程沾边的资料,她都会去查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角度。”这次比赛让李逸凡切切实实地感到:讲课需要“硬”功夫!

李逸凡被同学们戏称为“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美少女”。该院辅导员周颖更是对李逸凡赞不绝口。她眼中的逸凡,充满活力,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她说,参赛的过程,是对自我的突破和再认识,通过每一小节课的打磨,她都在不断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这是我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

张淑芝从本科入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十年的求学生涯,一直就读于师范院校,“生怕自己一脱离师范院校就会与教师这一向往已久的职业失之交臂。”她说,因为教师一直是张淑芝向往的职业。

于是2011年毕业后她就直接来到了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作,从事《遗传学》教学研究。七年的教学打磨今朝终于有了结果,“比赛获奖是最好的结果,期间的准备过程需要对每一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提升,所以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她认为,这种提升可能涉及历史人文,可能是学科前沿,也可能是社会热点。但是当时她接到通知要去参加比赛时,她却顾虑重重。因为她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两位年幼孩子的母亲,女儿四岁半,儿子一岁多,正是最需要母亲的年龄。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工作量之大,参赛时间之长,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她担心自己占用了学校的名额,又不能很好的完成比赛。“既来之则安之。自参赛以来,多位同事为我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她告诉记者,有着几十年遗传学从教经验的夏海武教授从专业高度为她辅导,给她提出了很多建议,使她的教学节段内容选择更有针对性;去年省教学比赛获奖的范晶晶老师,从参赛的角度为她提供了多种帮助,使她在参赛的过程中不再迷茫;还有刘春香和高明刚两位老师,主动替她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为她精心准备比赛赢得了更多宝贵时间。参赛的九个月,几乎所有时间张淑芝都用在参赛的准备上,“亏欠了孩子们很多,很难把工作生活做到平衡。”虽然孩子们缺少了陪伴,但是她也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当我每次告诉女儿,妈妈比赛过关又有机会进入下阶段比赛时,我能感受到女儿的那种自豪感。”因为反复的练习讲课,以至于女儿都能背出她几个教学节段开始的几句话,并且还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讲课”给奶奶和弟弟听。“这次教学比赛不仅提高了我的课堂授课水平,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母亲的含义,除了陪伴,我们还应该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比赛结束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刘春丽因要整理各种资料忙到深夜,第二天马上还要上一天的课。虽然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多年,但是认真备课已经是刘春丽的习惯了。

“如果说过程比结果重要,这句话在此刻似乎略显矫情,但是回首这九个月的历程,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师范专业的老师来说,教学能力提高的程度甚至要高于之前几年的积攒。”这是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刘春丽参赛后的最大感受。她说,初赛50分钟课堂录像要流畅、完整,复赛20个章节的选择都要精彩,每个章节讲述的方式,每张PPT的制作,每个案例讲解的语言组织都是挑战,因为它毕竟是比赛,要吸引评委的注意力,而不只是日常的课堂;决赛时因为是非师范专业,所以对于教学反思是什么、怎么做又成了难题。攻破这一个个山头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就像大赛的口号“以赛促教”,这确实是最能锻炼一个教师基本功的比赛,尽管过程艰辛,但是收获也颇丰,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从教初期能有这样的经历,是一生的财富。

搭起青年教师发展平台

本周,历时九个月的省青教赛终于落下帷幕。备赛过程很辛苦,但是她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对自身教学的提高和反思。

如果一个选手获奖,可以说这个老师很努力;如果一群选手获奖,就证明了这个学校很努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获奖老师们在谈到比赛感受时,她们都不忘感谢所在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为她们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和精神鼓励,感谢学校的全方位支持。

教务处副处长柳楠介绍说,学校一贯重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其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成长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学校常年坚持督导的监督和诊断作用,坚持青年教师所在学院三年内连续常规督导,学校督导组重点督导,期中教学检查专项督导的三级督导制度,借此强化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自觉性、紧迫感。

为营造青年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氛围,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校院二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往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老师的“优师课堂”和以教学名师为主讲的“名师讲堂”、以“青年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教学论坛”等。为避免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副校长丁子信在学校第一次“优师课堂”中就提出,要倡导开展“学术性”课堂,强化大学课堂的“学术性”,引导青年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激发青年教师热爱课堂教学的热情,努力构建以“艺术性、学术性、科学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新课堂。

为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已坚持多年,学校将四十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纳入到竞赛范围之内。竞赛采取各学院初选,决赛以各学院选手同台竞争的方式,以保证全体青年教师参赛全覆盖。同时借助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平台,坚持广泛发动、重点培养、好中选优、突出示范的原则,力求达到利用参加省赛获奖的效应,以点带面,在青年教师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鼓动作用。为此学校教务处组建了以教学名师、教学专家、往届获奖选手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比赛指导专家队伍,在对参赛选手严格选拔的基础上,针对选手的个人特点、课堂特点等进行强化和重点培养。同时,各二级学院也分别成立相应的教学团队,不断发掘参赛教师的教学潜力,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课程、掌控课堂。教务处作为教学比赛的组织单位,针对参赛周期较长,“初赛、复赛、决赛”的三级赛制造成参赛教师压力较大的情况,在此期间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专项指导、群内讨论等方式,帮助参赛选手不断打磨课程、解疑答惑、舒缓情绪、全力备赛。

在政策方面,学校为鼓励青年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教学,对在课堂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加大了鼓励和奖励力度,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全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青年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是个人发展的良好平台和优先捷径,一贯倡导青年教师应先过“教学关”,利用科学的政策引导,使得青年教师自觉地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

(编辑:黄叶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