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化干戈为玉帛

发布时间:2018-06-14

2016年5月3日晚,我为自己所带的2015级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

本学期国家教育部将在5月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专家组进校评估在即,按照学校要求我在课前再次重申了严禁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规定。

事与愿违,虽经多次提醒,在讲课过程中我仍然发现有王姓和陈姓两名同学玩弄手机。我立即予以制止,并将手机收缴上来。为了教育他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惩戒,我决定暂扣二人手机一周。(因为我知道,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很强,一周不使用手机,足以让她们对错误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避免过度沉迷而玩物丧志。我知道这不一定是个非常合理而合适的办法,但相信一定很实用。)

为了不影响学生家庭与学生本人的联络沟通,下课后,我要求二人给家长通话,告知因违纪手机被老师保管一周,改用宿舍同学的手机号进行联络。同时,还要求二人写出深刻的书面检查。

王同学按照我的要求向家长报告了情况,并将手机关机交给我保管。但与陈同学的沟通却颇费周折。

陈同学满脸抵触和不满的情绪,显然非常不开心老师这样的处置。对于个人明知故犯不遵守纪律的错误看上去并没什么深刻的认识。

“老师,干吗非要限制使用手机一周呀?”

“因为你明知故犯,在课前刚刚再三提醒你仍然玩手机。这是对你违纪行为的惩戒。”

“老师,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不就行了?“

“你说你知道自己错了?我课前刚提醒你,课上你马上犯错,我很担心你有没有深刻的认识,更担心你能严格约束自己不在课堂继续玩手机,所以把你手机收起来替你保管一周是在帮助你认识并改正错误。”

从我手中接过手机,陈同学并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不知道是不是感觉父母知道自己违纪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她随意摆弄了几下就把手机关机交给了我。

“陈*,我刚才要求你给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的,你怎么没打呀?”

“我,我现在不想打。”

“你刚才是发短信给父母了吗?”

“没有。”

我面对的是陈同学的不配合,不配合背后是交流的阻抗,她用这种不配合式的消极抵抗在向我表明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不理解、不接受”。

“好吧,不过你回到宿舍一定要用同学手机赶紧与父母联系上,以免他们担心着急。”临别我再次叮嘱,而她只是用轻声的“嗯”给予回应。

批评违纪学生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必须时刻关注批评教育的效果,更要警惕批评教育过程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后遗症”。手机收上来之后,我更关心的是不要阻断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

师生之间的教育和管理看样子就要在这样“不欢而散”的氛围中结束了。此刻,师生都在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初衷和感受,彼此虽不是敌对关系却怎么也和谐不起来,更谈不到深层次的体谅。

走到教学楼门口,看到陈同学和同伴也路过那里,我还是不放心她通知家长的事情,把她叫了过来。

“陈*,过来一下,我需要跟你聊聊。”

“老师,手机不是给你了吗。”她仍然一副很不乐意的样子,态度并没有什么好转。

“我再说一遍,你要跟父母沟通这个事情的,把同学的电话号留给他们,别让他们联系不到你。”此刻虽然违纪批评教育的事情貌似有了了结,但一个新的担心又冒了出来。

做辅导员,真的不容易,要操的心也真的太多了,有时候真是好不得歹不得,前怕狼后怕虎。

“老师,我会给他们说的。但手机的事……”

晕死,我突然间发现,我和陈同学考虑问题的重点完全驴唇不对马嘴:我是教育她遵守纪律不再犯错,她关心的是自己的手机和没有手机之后的不便。

总不能这样错位交流下去了。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我的做法和说法有问题不被她理解?稍微的反思,顿时让我对自己做法的合理合法性产生了质疑。同时,对陈同学的不配合也有了一些体谅。

“陈*,我们需要聊聊。限制你一周使用手机不是我的目的,更不是为了为难你。这个做法我个人认为也不一定是非常合理而合法的,但我知道一周没有手机的生活会让你感觉非常不爽,会促进你思考:怎样才是正确使用手机,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怎样避免玩物丧志。这才是我想解决的问题。”

 我对工作方法的反思以及初衷的表达,触动了陈同学原本抵触的内心。

“老师,我知道我错了,我以后肯定不会在课堂玩手机了,你知道一个教室近400人,我被当众收了手机该有多丢人。”

 忽然间,我对她的抵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谅:一个非常任性又超级自尊的“小家伙”。

“真的想把手机拿回去?这样吧,你打电话给父母,如果他们认为我限制你使用手机一周这个做法不合适,我就把手机还给你。”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很狡猾: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竟然通过“将军”的方式让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合理性”“背书”。    

“老师,家长怎么会不支持导员您?这个电话我打了还不得挨骂?”不知怎的,陈*居然笑了出来,虽然这笑中夹杂了无奈。

“好吧,那你再提出个把手机拿回去的、建设性的理由我听听。”此时,我已经不再固执地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

可能在一些同仁和同学看来,貌似有些朝令夕改、前后不一,但在我看来什么样的办法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彻底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可以采用的,哪怕是辅导员有原则的妥协。大可不必过分看重辅导员的“权威”和“颜面”,这个“威”首先是学生的信服,那个“面”是学生给的不是自己要的。

“老师,我也不是不同意您这样的惩处,只是想能不能不一周,时间缩短点好吗?我们外教每天都通过手机给我们留作业,没有手机非常不方便,还有看课表、接收学校和您的通知等等。”

沟通一旦突破最初那层阻抗就会渐渐顺当、和谐起来,如果能配合以彼此适当的妥协和“换位思考”般的互相理解,工作和交流的效果就可以期待了。

“好吧,这是个充分的理由。本来限制你们使用手机是想促进学习的,如果结果是影响了学习,那就不妥了。手机可以还给你,但检查必须写,而且一定要禁止在课堂玩手机的行为!对了,你把王同学的手机也一并还给她吧,具体原因你去跟她解释。”这个时候能做到的,自然也就是“顺水推舟”了。干吗不?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陈同学和我在友好愉悦的气氛中又聊了半个多小时。我讲了我对她的了解和认识,她惊讶于我一个带近400学生的辅导员能关注知道她那么多的事情和信息。主动向我坦陈了自己的小任性、不爱搭理人、不够OPEN ……

最后,我引导她思考:“陈*,我们由最初‘剑拔弩张’般的冲突关系发展到现在无话不谈的开心境地,你本人为这个改变做出了什么样的付出和努力?”

“老师,我 …… 我还算的上配合吧?”她抿嘴乐了。

“这个问题留给你,它应该是你除了认识今天错误之外,今晚最大的收获,一定认真好好想想。”

……

今天,我收到了陈同学妈妈发来的短信,并与其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乔导,您好!我是陈*的妈妈,今天听小孩说了昨晚发生的事。小孩的倔驴脾气让我深感不安,对不起了!小孩是独生女,都怪我小时候养娇惯了,什么都顺着她。非常感谢乔导及时的指正和引导,万分感谢!!!总是关注着你的QQ动态,欣赏你!!!”

“嗯嗯,我们从一开始的对立,最后达成了和解,孩子也认识到了错误。之后,我们还聊了很多她成长中的问题。她人不错,就像您说的,惯久了会有个性和小脾气。不过也不能认为完全是坏事,人没点性格也不成。”

“说的是,有机会恳请你多指点,小孩说经过昨晚的事情重新认识了你,也重新认识了她自己,总之很高兴!坏事变成好事了!”

“嗯嗯,她自己也有成长的需要,喜欢被人重视和欣赏,她会慢慢成熟起来的。”

【工作思考】

1、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和不足,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照章办事,要讲原则。照章办事才会让学生信服,才能避免随意性。这个案例中,我批评学生违反纪律玩手机没有问题,让其写检查认识错误也没有问题,可能存在问题的是做出暂扣学生手机一周的规定。虽然我们总说,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虽然我们总善意的认为,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可能也是有效的;虽然我们笃信家长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做法 …… 但我发现,我的做法没有法律和校规校纪的支撑,本人也不具备“保管”私人物品的职权。辅导员工作缺乏了科学性,难免不会受到学生的质疑,难免不在工作中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所以,一定要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遇事三思而行!

2、辅导员和大学生存在着管理教育和被管理教育的关系,但并不能因此说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也不能说老师和学生孰高孰低。在工作中老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同样老师也要同样尊重学生,这是前提!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站到学生的角度去体谅他们的为难,理解他们的疏忽和小错误,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纠正他们在思想、处事方面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昨天发生的这个案例之所以能和谐“落幕”,关键是我在沟通不畅时对自己工作方法的“再思考”,在学生没有改变时我采取了主动的改变,在必要的时候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的“妥协”,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把握了“灵活性”、“有效性”和“目标驱动”。

3、昨天在临别的时候,我跟陈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再次叫回来谈心吗?第一、因为我不愿意自己一肚子怒气回家去,这样很影响我的生活和休息。第二、我不愿意你心情郁闷着回到宿舍,度过一个烦恼而难眠的夜晚。”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不光希望自己,也希望对方。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感情的,是互相关爱的。既然是关爱的人在一起沟通,有什么说不开、谈不拢的呢?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善意和包容,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就一定不远了。

(编辑:陆宝春 孙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