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案例丨传递真爱,精准帮扶

发布时间:2022-05-17

一、案例主题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学校教育的成果,也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幸福。当下,许多西藏籍学生到内地高校求学,由于异地求学、传统就业观念主导、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更为突出。

西藏地区较晚于全国实行大学生就业改革,如何与学生就就业观念问题交流和引导,并在求职过程中给予帮助,确保每位内地求学的西藏籍毕业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对每个高校提出来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背景

我院2022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A,男,年龄22岁,来自西藏山南地区。该生性格尚较为内向,与宿舍以外的同学交流较少;在校表现一般,按时上课按时作息,除班级活动以外较少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现临近毕业了,与他的不紧不慢的性格相对应,对于找工作这个事情也不是很放在心上。

三、案例事件

2021年9月开学后,学生们已意识到进入了毕业生这样的身份了,少数积极的同学已经开始拿着简历来找我看下简历的制作,或者已经在图书馆看书准备升学、准备相关考试了。为此,我专门组织了几次班会,来给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要开始求职准备。

一个月后,在一次查寝的过程中,我发现A同学在宿舍打游戏,询问是否工作方面的打算,他很平静地回答说等毕业了再看。当下我便意识到,对于该生要密切关注了。

次日,在课后时间,我打电话约该生来我办公室中。

“老师,你找我什么事”,A同学进门时便嘀咕着。了解了是关心他的工作事情,“我们那边都是毕业后考公务员,我父母也这么说,我以后应该差不多也是这样子,我还没想好,到时候再看吧”,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当时我对于该生的回答已经不那么不诧异了。对该生开展个体化就业指导刻不容缓。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效果

1、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使被动求职转变为主动求职。

从每年毕业生数据分析,如2020年的毕业生为874万人,2021的毕业生为909万人,预计2022年毕业生人数超1076万,帮助该生营造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感,主动考虑自身就业问题,尝试开始职业生涯规划。

2、转变就业观念。

一方面,从2007年起西藏地区逐渐取消了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逐渐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国家就业机制接轨。就业机制改革给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发展,积极适应这样的转变。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大学生进机关事业单位是最好的选择,而恰恰是这样的传统观念忽略了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评估,制约了学生的求职范围。

3、贴心交流,共同制定几条可选的求职之路。

一般来说,我们在制定求职计划时,需要对自身情况、环境情况分别评估,来做出决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求职方向。自身情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家庭因素等方面,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专业环境等。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从几个主要的求职方向中做出选择。

4、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发掘优点。

多与同学、朋友交流。如多参加学校活动、多参加招聘会,也可在宿舍观看求职视频,学习借鉴其他毕业生的求职经历、面试过程。

5、持续关注,关心实习工作动态。

随着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交流和具体帮助的深入,A同学比以前更为活跃了,能主动的跟我交流学习生活,在班上也更为主动的与同学聊天。

现在,他已全面认识了自己也悦纳了自己,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招聘信息,求职范围也不局限于西藏地区传统的“包分配”、“铁饭碗”的就业观念,综合考虑升学、机关事业单位、基层项目、企业等几种求职方面的要求及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发现自身更喜欢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岗位工作。在经过多次对简历的修改与投递后,现在已实习于西藏某建筑公司,从事所学专业这样的一份工作。

五、案例分析与启示

1、此次事件辅导员能够快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尽早走出“被动求职”的误区。

2、对学生要尽早开展求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当下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就业方向: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开展求职过程,如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简历的制作、简历的投递、面试的主要形式和注意事项等。

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给社会积压一个待解决就业的学生。

六、待探讨的问题

1、高校要对自身教育制度不断反思不断改革,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靠拢、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不断摸索改进。

2、高校对于学生的求职心理过程、就业情况、就业满意度要多方面了解,不能仅凭就业率这样的一个数字来一刀切式地判断高校教育结果。学校在毕业生求职阶段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成立校、院、班各层就业指导部门,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3、在发现问题的初级阶段,辅导员没有一味责备,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试着引导学生改变观念,主动求职;而与此同时,家长对于该生的职业方向、发挥的正面作用则显得相当微弱。对于部分传统观念浓厚的西藏籍毕业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形成合力帮助其满意就业尚待探讨。

(编辑:孙洁 董志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