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有些小伙伴,告别了高三苦逼的紧张学习,刚入大学那会,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心,也觉得大学毕业还早,就算成天窝在寝室上网看剧打游戏,也觉得青春可以肆无忌惮的挥霍。
那是一段没有课的早晨起不来(有时有课也起不来)、深更半夜不睡觉的生活,也是一段单身狗寂寞难耐渴望恋爱的时光,更是各种社团活动怎么也参加不完的岁月……
好像唯独不愿意去干的,就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就连去图书馆看看书,也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文艺装逼体验,专业书很少看上几本。
等到大三了,即将面临毕业的问题,回过头来才发现过去的两年专业上好像啥也没做,每次的作业应付着交,对各类比赛也提不起兴趣,拿不出几件像样的作品,也没参加什么工作实习。
好像觉得这两年荒废了,于是打起了考研的念头,想要改过自新,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
也或许是在父母或现实的“逼迫”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上了考研这条不归路。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切不是被“安排”好了,就是为了现实中能获得更好的资历(比如研究生学历)。
也有些人是因为“初心”,因为常年来积压在心底的“梦想”,觉得要是能考上那个学校,是多么多么牛逼,多么多么光荣。
还有些人是因为“错误”,错误地选择了现在就读的专业,错误地选择了自己不愿从事的工作,或者半路上发现专业、工作不对口,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并不在其中,才有了跨专业考研的打算。
当然,亦不排除有部分人纯粹是因为想获得提升,想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只是这部分人少之又少。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被日渐教育成了“残次品”。
02
因为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我们习惯了教科书式的知识,而缺乏动手的能力。
因为长时间的“家长式”管理,我们习惯了被安排,而缺乏主见和独立。
因为长时间老师们的“压迫式”监督,我们习惯了被人看着才去学习,而缺乏自制、自学的能力。
因为长时间的“虚荣式"成长,在各种奖励、名次的刺激下,我们也习惯了随波逐利,而缺乏求知的纯洁。
因为这样的前提,大学里我们以为找到了自由,可以放飞自我了,却常常是将这种”放飞“变成了“放任”,因为我们缺乏动手的能力,缺乏主见和独立,缺乏自制和自学的能力,却尴尬地单一倾向了那些对于虚荣名利的追逐。
因此,在考研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会有那么多人考研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混个文聘。你也会发现,各类考研培训机构已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好像有种不培训就考不起研了的趋势似的。
而就算考上了研,你还会发现,研究生们也都越来越Low,写文章就像一坨屎,常常连标点符号都不会打,更何况说
做研究、搞科研!导师有项目有课题,能带着你一起做,你还能积累些实践能力,导师要没项目、没课题,还对你爱搭不理,你自己又不上进,没自学能力,不能独立做研究,那你整个研究生期间就是自己“玩泥巴”——最后常常玩成一堆烂泥,连毕业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说考研的人都是教育的残次品,道理由此可见一斑了。
03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有一段话专门描述了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倘若已这句话作为如今大学教育的考核标准,试问各位,你能给如今的大学打多少分?能及格吗?恐怕情况不容乐观!长期追求成绩和名次的“好学生”可能心理上面临极大的压力,有一次没考好,先不出于自责,老师家长亲友的一句话可能都会无形中给其灌输巨大的压力——“怎么这次没考好?”“不应该啊?”好像成绩比其本人更重要。
不学无术的“差生”,不仅让老师头疼,也常让家长觉得“丢人”,为了考试不挂科,冒险作弊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再不说一些因为压力过大,像当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和常见的学生自杀事件等,首先从“品德”方面就难及格。
其次无论从安身立命的技能培养上,还是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如今的大学真的很难给出一个及格的分数。
处在时代的急流中,我们变得普遍浮躁焦虑,对未来迷茫不安,对生活消沉颓废,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教育自身出了问题,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都在无形中禁锢着我们的认知,摧残着我们的身心。
这造成的代价,就是我们需要在社会上磨练很久,尝试过很多不必要的失败后才能从中走出来。能走出来的还是幸运者,那些悲哀的人,也只能浑浑噩噩过一生,或者最终成就一场悲剧了。
但愿考研/读研路上的你,不要成为下一场悲剧!
(编辑:高建磊 杨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