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风格但又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餐饮文化。我国自古就以农业大国自居,一向以发展农业为主,从而也奠定了我国重视饮食文化的基础。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不一样的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其次,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在烹调方面,中国人很重视菜的各个细节,很讲究饮食对身体怎样,提供什么营养,所以中国美食有很多不同的烹调做法。还有,在中国,餐桌的礼仪非常重要,根本马虎不得。例如反对门的位子就是上坐,和地位最高的人应该坐在上坐,地位比较高的人坐在上坐的附近。
中国的许多作家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作品,汪曾祺在《人间滋味》这本书中先是介绍了家乡的食物,后来离开家乡到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待了七年,对西南联大附近的食物都吃了个遍也研究了个遍。当然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汪曾祺先生写的《端午的鸭蛋》了吧,“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光听这一段描述,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这美味的画面了。
中国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美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博采众长,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保持着不衰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