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么补什么这句话放在食物层面上或许常有错误,但放在精神层面上,大致总是正确的。
鲁迅的笔下就有阿Q,当他被闲人打了,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闲人再逼着他自轻,他自轻完了又想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觉得可贵又骄傲。
放到《仙剑奇侠传》里,这人物叫做李逍遥,一个生命中前19年都在余杭镇度过的小伙计,平日里和姑姑斗嘴,和王小虎玩耍,跟丁家的两个姑娘不清不白,并一直幻想着自己成为大侠遨游在外面更广大的世界。后来命运终于给了他这个机会,使得他原本可能平淡的一生有了诸多因缘际会,武艺大成,还大战了拜月教和魔尊,做了许多他原来一直期盼着的和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他也失去了月如和灵儿,也失去真正“逍遥”的机会,19岁之后的生命里,他心力交瘁。正因后来那么悲凉,回顾最开始的一切才那么美那么好,若再给最初的少年一个机会,告诉他幻想变成现实之后会付出这样的代价,他大概会觉得余杭这边风光更好。
许多事就是这样,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你不想选;当你想重新再来,却已经没有了任何机会。当然,李逍遥一开始就没得选,他必须去仙岛求药,必须带上灵儿远走苗疆,真正有得选的是其他东西,而不选自己成为大侠。如若真的那样,他又不是李逍遥了。
幻想自己没有的东西,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并且时常带点必然性:
阿Q总是吃亏,又爱面子,所以便幻想着自己占便宜;李逍遥青春期躁动,想去远处看看,自己的父亲又是个江湖传说,所以便幻想着自己成为大侠。就像穷人们总是老早规划好了自己富有之后的生活、打了半辈子的光棍总是在夜里觊觎着环球小姐、赚够了钱的商人想着做美国总统,做了总统之后又想着整个世界都听他的。
回想我从小到大崇拜的人物,大抵也都是这种情绪使然:正是由于我的懦弱不堪,我才极爱那些英雄光辉耀眼的人物,他们身上具备着我没有的勇敢和决断,便让它们活跃在我最爱做梦的岁月里。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除了幻想本身以及它催生出的艺术、生活用品及世界变迁。
人类永不满足,所以我们从来不缺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