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潍坊学院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切实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梅霞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作为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高校教师,我感到很振奋。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加强教学科研力争突破外,还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费心思,求实效。作为硕士生导师,时刻不忘总书记嘱托,倾心带好学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对本科生也要启发他们主动探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自觉意识,创造条件让他们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阵地前移。
科研处科技管理科科长张百雷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人员从繁琐和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改革政策,牢固树立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审批环节。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改革,在部分科研项目中实行经费包干制和科研诚信承诺制,在经费预算和开支中给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在绩效分配中更多地体现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有管理就是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意识,习近平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对科研人员来说,时间非常宝贵,为此,科研处各科室在安排工作时一直注意加强工作协调,统筹考虑,尽量把事情合在一起安排,让科研人员少跑腿,能一次办好的一次办好,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教师提供高效、暖心的服务,让广大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用在科研上。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王文成谈到: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我深受鼓舞,深受感动,特别是总书记提到的“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话语,使我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殷切期望,增强了我们新工科专业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时刻用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把讲话精神转化成推动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智能控制实验室为依托,不断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研创新与成果转换,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魏文庆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深刻感受到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夯实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系列的重大创新成果,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一系列的激励和关爱措施,将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国家目前在世界经济低迷与我国产业发展变革历史性交汇期突出重围,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袭来时,我正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学,深刻体会到了每位公民都离不开强盛国家的支撑,更体会到国家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才能够在疫情防控和决策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创新不问出身,我们机电学院新型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团队将继续坚持发挥自有优势,积极争取与国字号平台资源合作,组建大协作共同创新团队。目前,我们团队实质性参与推进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微小卫星空间柔性对接和救援项目、高超音速飞行器增材制造舵面设计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项目、与潍柴和学校三方合作的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增材制造研发项目,团队成员将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科研豪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努力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未来涌现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技术贡献一份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教研室主任陈曦谈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之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今后奋斗的方向。我们应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将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联系到一起。在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时代赋予的挑战,他们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我既被钟南山院士等科技人才榜样的力量所感动,也认识到我同样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针对新冠肺炎中出现的“信息疫情”等情况,这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健康传播、如何治理网络谣言。一滴水唯有融入海洋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唯有和国家、和时代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事业。我们的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的理想要联结国家命运、我们的科研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
(编辑:程凌歌 任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