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一轮本土疫情多点扩散,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同病毒的斗争远没有结束。正值高校新生入学之际,辅导员要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广大新生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个人价值追求,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勇于迎接新挑战,以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
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辅导员要深入挖掘抗疫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思政教育实践大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既要讲好“被大众广泛认可、媒体大量报道”的各条战线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也要讲好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身边“逆行者”真实故事。通过事实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助于新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是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律能力。
在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每个人都变成了宅在家中抗击疫情的战士,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尊重他人的生命,危急关头不给国家添乱。疫情期间,大家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的约束,这是一种他律行为。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外部要求变得宽松,这就需要每一个个体以自律规范自身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辅导员要教育引导新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养成规则意识,提高自律能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学习生活。
三是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今年南京、扬州接连发生聚集性疫情以来,广大青年勇担社会责任,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暑期返乡大学生纷纷向所在街道、社区报到,24小时不间断轮替上岗,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核酸检测、排查登记、体温监测、秩序维护、防疫知识宣传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他们用温暖的服务托举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用热情的行动见证了前行的力量,用无私的奉献传递着团结互助的真情。因此,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担当,弘扬奉献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是开展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疫情防控全过程,才得以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事实上,无论是紧急研发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大数据追踪溯源、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新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在大学期间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练就本领,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任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