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作为培养肩负未来建设使命的大学生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工作犹显重要。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其了解最深,因此肩负着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确立、缓解心理压力及重塑自信心等此类重中之重的工作。以下是我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本年的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叶某,男,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由于为省外学生,来到学校后与同寝室室友生活习惯略有差异,故总是会有些许摩擦。2021年6月7日,接到班级班长报告,叶某与同寝同学发生激烈争吵,随后情绪崩溃,出现异常反应。当日,紧急联系本班团支书、心理委员等对其进行安抚,并在其情绪稳定后,向其了解具体情况。据当事人说明,因看不惯同寝同学的生活习惯,多次提醒无果后发生争吵。在向同寝及其他相熟同学了解情况,侧面询问其日常的学习生活状态,结果被询问者都说他是一个积极向上,学习刻苦的好学生,但因地域差异,存在不能融入的状况。而同寝室同学也确实有生活习惯较为邋遢的情况。
二、解决方案
经过与班级委员商议,针对该生引发的寝室间冲突,我班热心同学自发成立“阳光小组”,对该寝室矛盾进行调和。同学们站在学生立场上,同生活习惯不好的同学讲解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其整理内务;与该生进行谈话疏导,让其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习惯,同时放松心情,使其敞开心扉,倾诉心中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学生干部鼓励该生参与学校及系里组织的集体活动,使其扩大的交友圈,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融入集体,塑造自信心。通过我和同学们的努力,该生很快调整好了精神状态,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为了防微杜渐,我班班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心理调研活动,最具特色的是创办了一个命名为“说吧”的活动,利用班会时间,给师生、同学之间创造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理解,同时,也使我与班干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以轻松的谈心方式解决大家的心理疑问,大大减小了上述问题出现的几率。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的心理困境主要是因缺乏沟通及自身缺乏自信造成的。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使该生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从而遇事稍有不顺就会使其极度缺乏自信心。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明显体现:无压力时,该生性格活泼,积极向上;压力出现,该生如坐针毡,如临大敌。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我得到如下启示:大学是从学校学习与社会工作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间,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外乎来自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然而其过渡期脆弱的心理素质直接导致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及自信心的丧失。
为了更好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重塑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孜孜不倦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自己,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逐步建立自信心,积极地对待周围环境以及勇敢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四、个人体会
1、遇事冷静、及时上报、家校互动
遇突发事件时,应保持冷静,并沉着应对。首先核实事件的真实性,以防虚假信息扰乱学生们的安定情绪;其次视情况而定,通过各种渠道尽快直接或间接了解事件基本信息,掌握事态发展状况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并听从领导指示。再者,应尽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真实情况后共同商讨,做到家校互动。
2、全面了解、措施得当、科学实施
事发后,迅速与学生干部及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全面展开调查工作,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经过。同时,在与其家长的交流中,深层次了解学生成长经历,以求通过更多信息找到该生突发状况的根源,为制定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听取多方意见,确定最终方案后应科学实施——即尽可能的保护当事人隐私,不至于在事后造成心理障碍和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3、总结思考,合理善后,防微杜渐
遇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全面了解、科学应对固然很重要,但总结思考和善后处理亦不容忽视。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急性、特殊性和共通性。根据事发根源对当事人进行安抚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通过事后总结思考,可发现事件的共通性——大多事件都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因此我们应关注广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采取多样化方式,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为其缓解心理压力提供有效方法,并帮助其重塑自信心。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辅导员,我的路还很长。青春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永远属于力争上游,拼搏进取的年轻人。我将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学生的价值、证明学校的价值!
(编辑:张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