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选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为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而新入职的辅导员作为在学生一线工作的“小白”,该如何在肩负如此重任之下尽快适应高校环境,引领学生开展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一项必修课。
一、“政策清”新入职辅导员
职涯起始的专业知识基础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入职辅导员队伍后都会接受岗前和过程培训,培训所涉及政策性内容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知识。
中观层面是指教育部门颁布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微观层面是指所在高校依据宏观和中观政策制订的针对本校学生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不仅能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更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二、“情况清”新入职辅导员职
涯起始的可迁移能力综合
新辅导员入职高校意味着新工作的开始,也意味着社会身份由原来的学生转变为教师,尽快熟悉环境并适应新的工作是新入职辅导员必经的职涯过程,新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包括数据的处理、人际沟通和事务处理三个方面,这些体现在职业生涯中即为可迁移能力的综合。借助于高校自成体系的学工数据系统和高校网络门户平台可以尽快地构建起工作的数字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工作对象群体的人员体量、结构分布、类型层次、学业进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等,进而通过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宣传引导、任务分派强化自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升能力。
在掌握数字框架的基础上从党团建设、课堂表现、学风建设、心理咨询、社区建设、活动参与等方面观察分析学生个体情况,通过有效的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和接收信息,不断提升双向沟通(甚至多项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答疑释惑,化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难题,形成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
情况清还包含着事务处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作为新入职的辅导员对内是理顺关系做好学生工作,对外则是加强和职能部门及校外相关部门和就业单位的沟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需要主动在工作中厘清工作内容和重点问题,提升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既能从多视角、多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又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转化,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更能合理评价、善于协作,有效合作完成工作。
三、“成效清”新入职辅导员
职涯起始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定位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特别是新入职的辅导员是陪伴学生共同成长的同路人。在成长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发现并记录工作中的规律性内容,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时成效,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归纳和总结,充分利用“镜像效应”与学生互相勉励找出强项和弱项,不断加以自我调整和改进,促进成效化为辅导员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动力。
新时代面临着新变局,孕育着新机遇,新入职辅导员要始终坚定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从职涯起始就奠定好开展工作的坚实基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编辑:宋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