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则新闻迅速占据各大主流媒体头条并刷爆朋友圈: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当地时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即将回到祖国,并与家人团聚。孟晚舟获释后的讲话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爱国”的含义:“我想感谢我的祖国,还有我祖国的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中华儿女最重要的品德,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的寄托。个人的一切首先来自于祖国,失去祖国保护,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到底什么是爱国呢?简单来说,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我认为,爱国是公民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深厚情感,爱国是公民对祖国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爱国是公民对祖国全力以赴的鼎力支持,爱国是公民对祖国高度认可的文化自信,爱国是公民对祖国自觉履行的责任义务……
我认为,爱国十分具体,并不抽象;爱国是实实在在,并不空洞。爱国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让每个人都要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奋斗中。在我眼中,爱国是这样的......
有一种爱国叫爱我中华。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表现出强大生命力。这有着深刻原因,几千年来积淀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一直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华儿女必须始终将爱国铭刻在心、将爱国付诸于行。
有一种爱国叫坚定信仰。先有信仰,才会爱国。爱国不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是一种信仰、一种坚定信仰,打心眼儿去时刻保持信仰坚定,将个人荣辱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志;铺开宣纸挥毫、心系百姓疾苦,这是杜甫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用文字勇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这是鲁迅毕生坚守的爱国之心;为了可爱的中国进行武装斗争,这是方志敏坚信不疑的爱国之路。离开信仰的土壤,谈爱国犹如无本之木,绝不可能长出花草树木。只有与祖国荣辱与共,以人民为中心,才会建功立业造福社会。
有一种爱国叫努力工作。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立足岗位做奉献,努力工作出成绩,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正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主动作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始终思民之所思、虑民之所虑、解民之所急,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始终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有一种爱国叫勤奋学习。对于广大学生而言,爱国的最好方式是勤奋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有爱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否则爱国就是一句空话。要不断汲取知识、丰富头脑,还要学以致用、练就本领,更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面对一名洋学生的挑衅,他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在巴黎举办画展后,立即轰动法国美术界,博得一片喝彩。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个挑衅的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厉害,这大长了国人志气,维护了民族尊严。留学人员是一个心系祖国的优秀群体,是祖国建设发展可信赖、可依靠的重要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将满腔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实际行动。
有一种爱国叫复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爱国是原动力。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发愤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洪流中,人民爱国热情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从站起来、富起来正在向强起来迈进。全面小康如期实现,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和信心。2035、2050…..只要我们保持高涨的爱国热情,按照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绘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校长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如今,这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依然让人醍醐灌顶、激动不已。“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对祖国发自内心、铿锵有力、永远不变的庄严承诺。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编辑:任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