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蕴含在言语间的,始终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
曾几何时,“躺平”一词充斥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躺平学”: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努力工作、通过不消费、不交流,甚至不结婚、不生娃等方式,缩小自身的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怎么躺、用什么姿势躺、躺平以后的生活状态如何,竟成了所谓的“学问”。
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影响,在面对一些负能量的内容时,往往辨别能力不足,跟风模仿,此时,注重学生思想引领,激发担当有为必不可少。教育部43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有责任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一、引导学生理想看待“躺平”
“躺平”一词爆火于《躺平即是正义》的一篇网文中,文中描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的确,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但,“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逻辑何在?这是不是在混淆是非?
人是判断事物真假的尺度吗?我觉得不是。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事物假象所蒙蔽。苏轼也曾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完全在于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观察事物。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特定主体的某些情感、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会在一定程度干扰认知,从而远离事物的真相。
揭示事物的真相,是一个难题。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颠倒、真相与假象并存、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不论“躺与不躺”,真相只有一个,况且人根本不是认识事物真假的尺度,跟躺平又有何关系呢?普罗泰戈拉强调的是人们对一切事物,无论是现实存在的事物还是不存在的事物,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
《躺平即是正义》中的“躺平”主体缺少可以躺平的资格。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们可称得上“躺平”的鼻祖。他们生逢乱世,奸臣当道,不少人索性辞官不干,开始钻研老庄玄学,穿着宽袍大袖,整天饮酒寻欢,一派放荡不羁的样子,还把这种生活过成了一种“范”,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们选择躺平,听起来好像真的无所事事,但你可知道他们对外宣称躺平后的成果?这可真是像极了平常看起来从不学习,可每次都是高分的学霸,何况如今我们身处盛世,大部分既非文人,也非达官显贵,“躺平”似乎远远不够格。其实“躺平”无关乎身体姿态,真正在于人的“精气神”是否真的完全丧失。
国内有“躺平”先祖,国外也从来不缺真正“躺平”的例子,“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成功塑造的形象,奥勃洛摩夫出身贵族,为了过安静逍遥的日子,他辞去公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小说中的“奥勃洛摩夫”整天穿着宽大的睡衣懒洋洋地卧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连穿袜子都要仆人服侍,他常常感觉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可总是毫无行动,最后一事无成。由此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了“奥勃洛摩夫习气”,其主要表现为因循守旧、懒散懈怠。
奥博洛摩夫是真躺平。他有躺平的资格吗?他是有的,因为他出身贵族,无忧无虑。但我们都是很普通的家庭出身,和他相比,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以供自己“躺平”所需呢?唯有奋斗是我们进步的不二法宝。
上述两个例子也许离我们比较遥远。我想就我们身边的、当下真实存在的实例进行简要分析。以“三和大神”为例,三和大神,原指游荡在三和的新一代农民工,原本怀揣着赚钱致富的梦想来到深圳,现实却无情打碎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奉行的宗旨是“干一天玩三天”,一群脱轨的年轻人,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放纵是极易满足的低级欲望,即使梦想再美好,离开了脚踏实地的奋斗,终将一无所有,荒废年华。
二、辅导员要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对“躺平”说不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拒绝躺平,需要培养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为我们提供了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1.引导学生在学习百年党史中彰显自强不息的志气。何为志气?志气来源于情怀,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谈不上志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现了毛泽东同志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志气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勇气。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即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技术革命来临,深刻改变着世界。青年一代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涵养民族志气,汲取精神营养,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引导学生在学习百年党史中诠释百折不挠的骨气。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于党的领导,源于百年的艰苦奋斗,源于今天的建设成果。我们生在这样一个自信的国度,青年一代更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涵养民族骨气,讲奉献、有担当,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在学习或工作中发光发热,在实干作为中坚定“四个自信”,发扬“三牛精神”,激发干劲斗志。
3.引导学生在学习百年党史中增强未来发展的底气。怎么做到有底气?有底气的都是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人生精彩的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是国家给我们的坚实后盾,给了我们十足的底气。今年“七一勋章”的获得者艾爱国,他在焊工岗位奉献了50多年,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他心中有梦想,有追求,他知道中国的技术需要自己掌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一个浅显的道理铸就了不平凡的一生,这是他做人的底气。
三、结语
引用习总书记的一段话以共勉:“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编辑:石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