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新闻节目采访一高中女生。女生说:“上高中就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要吃苦的,先苦才能后甜嘛”。
先苦后甜?初听之,深以为然。亦为其所蕴含的正能量所感动。感动之余,细思之。先苦后甜的逻辑,是忍得住当下的苦,来换取未来的甜。一路成长,我们或许也都用过这句话作为支撑、鼓励或安慰走下来,并走下去。然而,走下来,并走下去,遍尝世间百味后,我们依然相信“先苦后甜”么?没有人天生喜欢苦,很多人只是在忍受着苦。但当我们忍受了苦,却发现苦之后,并没有甜,甚至还是苦。那该怎么办?如果无所谓先后,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又该怎么办?有人会难过,会放弃,会绝望。当忍耐无以为继时,回顾过往的所有,一切都似乎只是苦苦的徒劳。有人会哀叹世间的不公,或是归咎于命运的捉弄。
不妨思考一个更为直接的问题:苦的后面一定会是甜么?
将这个问题置换一下,就好比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那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吗?
理性思考后,我们很可能无法一下子给出肯定的答案。
的确,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这个问题的背后,关乎的是过程和结果。努力的是过程,成败则是结果。做好过程,获得结果的可能性就越高。但绝对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保证结果。因为决定结果的并不是只有过程一个因素,而过程也并不是由努力一个因素所决定的。略显残酷的事实在于,有时候单从结果上看,似乎只有成与败两个选项。更何况,还有些时候,我们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虽然努力不等于成功,我们还是应当努力。因为虽然成功不一定能保证,要尽最大的努力以保证最大可能的成功。
同学们,那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甘与苦呢?在我个人看来,首先,世间的苦与甜是相伴的,甚至可能是等量的。苦与甜,并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关系。有甜,必有苦。苦中,必有甜。拥有多少的甜,就需要接受多少的苦。如果感到不够甜,请试试接受更多的苦。其次,苦与甜,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世界上本没有一种味道叫甜,也没有一种味道叫苦。人类经过岁月的进化,大脑产生了一种认知,这种味道叫甜,那种味道叫苦。既然甜与苦是我们主观的认知,我们无法改变味道的原本,却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最后,入口就是甜的东西,可能很廉价。
最直观的例证:超市里的可乐、果汁,这些入口就是甜的东西,通常并不会非常昂贵。而成年人通常喜好的茶、咖啡,虽入口皆苦,却价格不菲。与其说人们是享受其中的苦尽甘来,不如说人们是在品味其中的入口虽苦但口有回甘。人生追逐的真正高端快乐,绝不是廉价的甜,而是入口虽苦,但口有回甘。同学们,生活已经足够甜了。我们不妨适当的“减糖”。减少一点廉价的快乐,才能更真实的体会到生活的本味。而生活的本味一定是甘苦皆有,需要我们以自己的理解用心去体会。
当我们品尝到极致的痛苦时,请不要难过,接纳这份苦涩,试着从中找到一丝甜意。当我们陷入无助的黑暗时,请不要放弃,适应这份至暗,试着从中找到一丝光亮。当我们面对彻底的失败时,请不要绝望,正视这份挫折,试着从中找到一丝积极的意义。
毕竟苦与甜,一定是相生相伴的。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是否承认。有苦,就有甜,它们就在那里。鼓励先苦后甜,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苦后可能不是甜,心里也要有一份若有若无的甘。如果心甘,情自愿。
(编辑:程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