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辅导员说丨高校学生活动的“味、意、形”

发布时间:2022-03-08

学生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然而有人认为学生活动就是“唱唱跳跳”,还有人认为学生活动是“不务正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认知,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没做过一线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对基层学生管理工作不了解;二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活动而搞活动,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高校各学生工作部门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广泛动员、认真组织、总结提升等四步曲,才能调制出学生活动的“味、意、形”,收到高校实践育人的良好成效。

一、高校学生活动要有“思政”味

1.善抓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学生活动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开展学生活动时,要善于抓住国家大政方针、时政热点及重要文件出台的关键时间节点,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节庆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契机,迅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2.巧妙设计。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最终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

因此,学生活动也要围绕育人目标进行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越是合理,活动效果就越好。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生活动,进一步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变为简单明了的“小故事”,做到用活动说话,用故事育人。

3.全员参与。高校学生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手段,自然需要指导教师的参与,需要教师把好方向、掌好舵。

然而有的老师将学生活动全盘交给学生,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推诿扯皮的行为。在开展学生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素质教育学院教师以及关工委老同志来参与指导,不仅能从思想上为学生把好关,还能提高学生活动质量,逐步建立起全员育人的“微生态”格局。

二、高校学生活动要有“现实”意

1.以问题为导向。高校学生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困惑、情感的迷茫,他们有的奋力挣扎、有的在混日子、也有的选择躺平。

因此,学生活动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困惑和特点,以个体的成长发展、责任担当、人生价值为主要内容,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2.以专业为抓手。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事业发展。

因此,专业是学生谋生的手段,是学生未来的饭碗。开展学生活动要紧紧围绕专业发展,不能脱离专业搞活动,同时,要把专业技能大赛等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活动的整体设计之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软实力”,还能够增强未来就业的“硬本领”,助推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高校学生活动要有“多彩”形

1.强调活动的“新颖”。学生活动要充分考虑个体感受,设计符合青年心理特点的“新颖”活动,挖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身边的事迹,将学生身心健康和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创新学生活动形式,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力军”,而不是坐观看活动的“冷板凳”。

2.强调活动的“时尚”。学生活动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互动平台,特别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引导学生将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设计各类与网络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热度,使学生在触网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熏陶。

3.强调活动的“质效”。学生活动要注重个体发展,更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生活动要展现二级学院和班级的学生集体风采,特别是在各级各类的团体大赛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热情,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不同层级的文化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当前各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在高质量开展学生活动工作中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全体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坚定政治方向,强化自身实践活动设计能力与组织水平,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途径,努力打造“味”、“意”、“形”俱佳的高校学生活动。

(编辑:张雨欣 姚钟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