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凡,男,大三学生,21岁。挂科13门;学分绩点1.2;一级学业预警。该生父母都是教师,对其平时管理严格,学生性格孤僻,自尊心强,不善与人交流。高考复读,当时父母强制下报考所学专业。入学后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带课本;第一学期就挂科5门必修课,收到学院的学业预警通知单,压力很大。本学期返校后疫情形势严峻,学校目前封闭管理,采取线上课和面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由于已经连续两年收到一级学业预警,该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授课模式下情绪崩溃,产生退学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小凡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社会功能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一)现象分析
1.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从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使该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不敢与人交流,遇到学习困难,缺乏主动求助的能力。同时,在孤僻的性格影响下,积累心中想法,找不到宣泄的渠道。
2.小凡的心理冲突来自学业压力,由于在大一就已经开始收到学业预警,目前还有一年毕业,挂科13门必修,学校每学期只能重修三门必修课,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
3.根据该生的叙述,目前的封闭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压力很大,线上授课+面授结合的情况下,对于学困生来说,跟不上授课的节奏,出现学习倦怠心理。
(二)理论分析
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而作为一个学困生,认知层面存在矛盾,不能主动形成认知结构,从而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
2.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来说,学生自我归因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属性,归因倾向是持续影响学生对学习成绩归因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的前提。心态较为积极的学生,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之外的情境或他人,都是心态较为消极的学生;这类学生遭遇挫折,缺乏信心,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个案中的学困生,将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因于封闭管理的校园环境和教师的授课模式,所以他属于消极的归因。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方面屡次失败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对学习的主观认知。若经常遭受挫折,个体将丧失信心,会产生习得无助。个案中的学生连续两次学业预警,没有获得学习的效能感,产生焦虑厌学情绪。
三、解决方法
(一)学会倾听,帮助学生认识焦虑。认真的倾听,并接纳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在目前的封闭管理的环境下,能够认识和接受焦虑。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人之所以会焦虑是感到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能预测,不能把控。而确定感是会使人焦虑感降低,哪怕结局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和预期。使我们感到压力的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所做之事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求。学生之所以产生焦虑情绪,是因为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忽视了学习导致挂科产生了退学想法,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发现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应对的策略。
(二)正确面对现实,降低学生的内心恐惧。辅导员要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告知学生,在目前的状态下,应该脚踏实地的努力,扎实所学专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争取通过挂科科目顺利毕业。
(三)拓宽信息渠道,发挥朋辈交流互助作用。辅导员要与班级任课教师、心理委员和学习委员一起努力,定期谈心谈话,成立一对一帮扶团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任课教师对其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同学进行朋辈的交流和互助,同龄人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学习支持,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帮扶的效果比较明显。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朋辈力量,通过日常生活、课程学习等方面给予该生关爱,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健康心态。
(四)加强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从学生的陈述中发现,该生原生家庭实际情况中父母比较强势且难以沟通。在沟通中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寻找突破口,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并告知学生在校的表现。搭建帮扶的桥梁,让父母接纳孩子的现状,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建立帮扶方案。
四、总结和反思
辅导员在面临学困生的解决方案上,不要一开始就强调挂科的严重性,特别是那些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生,有些课程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学好的。其次,要消除对结果的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才愿意和辅导员去探讨成绩。再次,谈话过程中要用用可能性替代具体目标。如果给学生定一个具体学习目标,学生可能压力太大,可以用可能性目标来替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想做什么。最后,要多方联动,借助多方力量,积极关注、努力援助,相信一定会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
(编辑:程凌歌 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