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案例丨从适应融入到同心致远:谱好入学教育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2-04-14

一、案例简介

随着入学教育周沉浸式、体验式教育的结束,把握已有的集中教育成效,探索入学教育年中学风建设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等,多元并举,将入学教育周的“新鲜感”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实效性、创新性。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从“高中毕业生”到“河海大学生”心理转型与角色重塑过程中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等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结合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专业实际,灵活开展学生活动,助力学生在角色身份转化过程中建立增强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专业认同。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凝聚焦点,坚持五育并举。新生对大学的适应性、态度和入学基础各不相同。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以“学”为本,探索总结“一体三翼”学风建设工作经验,五育并举,创新“科技+”育人模式。依托早晚自习、课堂、实验室等场地,各线教师协同配合,初步探索出较为系统化“一体三翼”学风建设路径。具体是指以专业班级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护航,朋辈助力,科协励能”的工作格局。

“教师护航”是做好学情调研,每学期组织2场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交谈,1场以专业为单位的纵向交流,建立班级/专业学情记录。同时,学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时反馈给班导师,多方发力,实现对学生学业、思想的“双引领”。“朋辈助力”是指发挥班团组织的集体效能,打通专业与班级的交流桥梁,兼容班级学习小组和专业学习小组以精准帮扶学业困难群体。2020—2021—1期中考试后,全年级约有1/3的学生未通过C语言,但计科专业全员通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计科专业牵头,各专业参与”的“C语言提升大作战”计划。学期末,整个年级C语言通过率为95%,高数通过率为93.33%,英语仅2人未通过考试。“科协励能”则是指依托学院科协开展系列专技培训活动,以训促学。根据前期统计,年级学生参与培训约有172人,占年级总人数的40%。按照“大一重培训、大二重实践、大三重比赛、大四重提升”的特点,分阶段开展单片机、网页前后端等培训,同时动员学生参加中软杯等专业竞赛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提升。

2.夯实支点,抓好队伍建设。构建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责任到人的学生骨干团队,包括年级责任辅导员、年级班委、班长、团支书等。通过“立点—连线—成面—结网”,为织密织好这张“网”,在“立点”—即在队伍建设下功夫,试行实施了以下措施:

坚持班团例会常态化制度化。大一学年,班团例会召开了15次,团支书例会一月一次,专题培训会一学期两次。通过例会细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督促提升学生骨干基本素养。

开展周报周结,月报总结,学期汇报。学期初实行周报书写制度,从学生视角了解班级学生近状的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学期末开展班级工作交流考评会,对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要求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

3.塑造亮点,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以打造思政教育口袋活动为切入,为班级同学注入活力。“晚自习前思政学习一刻钟”活动成为思政工作挺进班级的有力抓手。通过打造“小而精”型的班级口袋活动,使得学习教育掷地有声,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班级管理”转向“班级治理”。

以创建语言类品牌项目为契机,为各专业学生提供风采展示平台,提升学生自信。在前期基础上,每周一次的《倾芯之声》《自控青年说》《信好青年说》等栏目的推出,将学生兴趣点联动专业前沿发展,包括微型辩论赛、故事分享会等形式,提升人文素养。如通信工程专业的《信好青年说》栏目,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讲话精神为契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拓展教育,部分同学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学的探索,进一步夯实对学生思想、学业“双领航”成效。

五、经验与启示

整合工作资源,聚焦新生特点,注重实效性。利用好奥蓝的新生问卷、新生暑假作业等一手资料,通过课堂参与、走访社区、两早一晚等形式追踪,注重起航周中校院两级学生活动过程参与情况、指导教师结果反馈情况等,经过多方摸底观察,既能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又能根据分类制定方案。

尊重群体特点,强化育人合力,注重导向性。“网生代”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主体意识更加强烈,网络化生存趋势明显。协调校内外资源,统筹线上线下平台,增强育人成效。

立足专业实际,激发青年主动性,注重创新性。站在全局立场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需求,搭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展示的平台。

(编辑:程凌歌 孙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