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些论述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推向一个了新高度。
民办院校只有将高校的“教”与家庭的“育”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充分的“教育”。后疫情时代下,围绕家校关系如何深度融合、家校合作如何良性成长、家校如何构建稳定生态的三个关键问题,通过构建“2+2+3家校模式”,充分发挥家校合作能力,逐步形成新时代共育、共享、共治的家校合作模式,才能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双平台促进家校融合式发展
(一)家校联盟委员会平台。围绕家校融合机制,逐步成立“专业-院系-校级”三级家校联盟委员会,搭建横向式家校长期合作平台,可制定完善的委员会相关章程、办法及规定,促进家校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发展。
(二)家校沟通论坛平台。就学生管理问题、教育教学问题、学校建设发展问题等,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可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召开主题论坛,形成家校纵深式合作平台,充分满足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知情和了解。
二、双活动促进家校成长式应用
(一)云·家访活动。家校合作应该“走出校门”,后疫情时代下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优势,打破常规、传统意义家访。利用假期可通过微信视频、腾讯会议等新媒体手段,与家长聊问题、话家常、促成长,对特殊家庭也可立马做出慰问、关心与关怀。
(二)云·游校活动。家校合作应该“走进校门”,高校拥有开放式环境,对家长了解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可搭建云平台,通过“VR”、“直播”等形式,邀请、带领家长参观校园、游览环境。
三、三计划实现家校生态式实践
(一)讲师计划。学生家长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有着自身的职业优势和工作技能。可充分发掘邀请家长作为“讲师”,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进报告会、走进学校,对学生学业、学生就业、学生发展等方面讲知识、讲形势、讲发展,和学校一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导师计划。导师作为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新时代下,应该打破局限,打通家庭-高校-社会合作渠道,邀请家长、社会资源等组成“导师”,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与各专业、各学科的导师讲堂,丰富教育的内涵,实现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发展。
(三)呵护计划。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与家庭的共同期盼。呵护计划可以邀请家长对部分学生管理规定内容进行研讨、听取可行意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也可对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家庭突发情况等学生情况进行资助、慰问计划研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工作基本可实现目标
(一)实现家校双方信息的共享,凝聚家校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二)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尽最大可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辅助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汲取家庭环境中的有利资源,最大丰富教育环境;
(四)充分了解家长意见建议,促进学校的发展。
后疫情下,家校共育以融合机制为主导,以成长发展为依托,以生态构建为推动,使家长逐步融入到学生的培养管理当中,长期发挥家长的沟通、参与、服务和管理作用,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评议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起家校联盟。
(编辑:梁慧慧 任乐乐)